近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2018年罗氏血液筛查专家讨论会”上,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王露楠教授,深圳市血液中心检验科曾劲峰主任,浙江省血液中心朱发明副主任和上海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王迅副所长分别就目前血液筛查的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王露楠教授 化学发光检测推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筛查 丙型肝炎具有高隐匿性、高漏诊率、高慢性化等特点,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更为严重的是,慢性丙型肝炎一旦形成,极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如何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有效筛查?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查中用于丙型肝炎感染的病原学指标主要包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和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但Anti-HCV无法严格区分丙肝病毒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需结合HCV RNA来判断。中国输血协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反应性献血者屏蔽与归队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针对Anti-HCV的假反应性献血者,间隔6个月后需再次检测;如果Anti-HCV和HCV RNA均为非反应性,则献血者可以归队并再次献血,以保障血液安全,避免献血者流失。其中关于Anti-HCV检测,指南建议采用高灵敏度的HCV ELISA V3. 0或是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图2 深圳市血液中心检验科曾劲峰主任提到:“随着国家在制定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中纳入了化学发光技术,多家血站机构对化学发光技术进行了评估。化学发光技术自动化程度高,结果稳定,期待可以尽早应用到血筛工作中。” 深圳市血液中心检验科曾劲峰主任 Elecsys® HBsAg II 免疫检测有效保障乙肝筛查安全可靠 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据估计全球有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2.57亿人是慢性HBV携带者,其中75%的慢性病例来自亚洲2。由于我国属于HBV高流行区域,而且人群中存在大量隐匿性感染,大多数感染者未接受治疗,同时HBV基因组突变率高,乙型肝炎的筛查与诊断面临巨大挑战。 浙江省血液中心朱发明副主任总结道:“在HBV血液筛查过程中,检测试剂的选择不仅要避免突变造成的假阴性,还需要有较高特异度,同时应考虑试剂的稳定性。Elecsys® HBsAg II对存在大量突变的HBV患者进行检测是安全和可靠的,且与核酸筛查结合可以提高灵敏度,有效降低输血感染风险。” 浙江省血液中心朱发明副主任 提升血液筛查能力全面保障用血安全 用血安全关系到数百万人的生命健康,但由于患者自身因素、检测试剂特异性不够、标本处理过程不当等因素,导至在血液筛查中出现假阳性,不但造成血液的浪费,使献血者被延期献血或永久屏蔽,也会影响献血积极性,导至献血者流失,同时增加了血站的成本损耗和献血者管理负担,影响公众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信心。因此,开展献血者召回,选择合适的筛查策略,提升血液筛查的实验室能力,可有效减少筛查假反应性,保障血液资源的合理供应。 上海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王迅副所长 此外,血液筛查的过程控制以及质量管理也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血站实验室的血液筛查标本处理过程基本由人工操作,其中样本前处理占日常工作负荷的65%,而90%的差错发生在样本处理环节。 王迅副所长表示:“积极推进血站实验室自动化建设,从过程管理和追踪的自动化到特定步骤的自动化,进而实现流水线全程自动化,可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失误,提升筛查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促进血液筛查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