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闻报道,WHO的最新的(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11次改版(ICD-11)将在今年6月份公布。 在这个事件里,有这样一点需要注意: 在这部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中,“游戏疾病”第一次被列入了草案里。 虽然现在ICD-11还只是草案,但如今“游戏成瘾”仍在在草案当中,考虑到草案还有一个月就要公布,将其拿下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也就是说,WHO很可能将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障碍疾病”中。 根据WHO草案的说法,“游戏疾病”在“成瘾行为”分类下,与赌博成瘾分在一类。判断的标准有3项: 1) impaired control over gaming (e.g., onset, frequency, intensity, duration, termination, context); 2) increasing priority given to gaming to the extent that gaming takes precedence over other life interests and daily activities; and 3) continuation or escalation of gaming despite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1、游戏游玩频率、强度、时间长度、结束时间和情境上缺乏控制; 2、将游戏的优先顺序置于其他日常兴趣活动与作息之前; 3、在过度玩游戏导至负面影响后,仍然持续甚至加剧玩游戏这一行为 草案对“游戏疾病”的介绍还包括: “这种游戏成瘾可能会严重到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功能方面的严重损害” “诊断的标准是该行为和其他特征持续至少12个月” …… 这个决定一定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影响。 实际上,关于游戏成瘾是否需要被列入疾病分类中,WHO已经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讨论,之前也并未将其列入分类草案中。不 过,随着移动游戏的强势兴起和全球游戏玩家不断突破,以及相关研究的一些结果,WHO和其他医疗机构开始慎重考虑“游戏成瘾”的问题,这对目前的游戏环境不能说是一件坏事。 从好的方面来说,关于游戏成瘾机制的研究会进一步推进,并且可能会在对疾病的管理和治疗(WHO提出了心理层面的治疗)做出贡献。 从不好的方面来考虑,目前在研究结果还不够多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一些乱象。比如在中国,可能会出现诸如“WHO认证”的民间治疗机构。 因为历史和政策的原因,中国的医疗系统仍在发展中,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极大,有些“医疗”甚至不能被称为“现代医学”,也毫无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和方法作为指导。 特别是游戏疾病是“成瘾”和“心理疾病”的范畴,这两者在中国更是仍在研究初期。 一旦WHO正式确立“游戏成瘾”为疾病,中国很有可能出现更多、更为严重的、完全不依照WHO指导方法进行“游戏成瘾”治疗的“机构”。 另外,和“赌博”、“烟”、“酒”等不同,“游戏”更多地面向更为年轻的人群,也就是“未成年人”。在仍需要家长监护的情况下,如果家长将子女送往这些机构进行治疗,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也已经有过前车之鉴。 这样看来,WHO很有必要出版一部比较详细的“家长手册”,对孩子玩游戏的娱乐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其实这也是好事,就看WHO的这部手册出的能有多快了。 虽然医学界通常都需要多次实验的验证,这部手册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但如果能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执行版,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也算不错。 虾丸君: 翻译手册的脚步要加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