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李会强 教授 目前多种研究数据表明,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报道高达10%的人群受到食物过敏的困扰,且婴幼儿和儿童发病率显著过于成人[1]。换言之,食物过敏对普通百姓已不再是陌生词汇,正如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的食物过敏正在成为困扰国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引起临床医学和食品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2]。 1.食物过敏相关知识 人体内有完善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人体的健康。然而,免疫系统有时出现错误免疫应答,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作用导至疾病发生,如食物过敏。食物过敏隶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即已致敏的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给机体造成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的损伤。研究证实,食物过敏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原交联致敏细胞表面IgE抗体引起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生物介质作用相应组织器官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临床表现有皮肤症状、胃肠道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严重引起休克[3]。针对不同过敏原的IgE抗体称为“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即sIgE抗体(special IgE antibody,sIgE)。过敏原sIgE抗体的产生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时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化密切相关,此过程受到白细胞介素4、5、13等细胞因子调控[1]。此外,在食物过敏反应过程中,同样会产生针对过敏原的免疫球蛋白G4(IgG4),即特异性IgG4(special IgG4 antibody,sIgG4);过敏原sIgG4不能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但具有中和过敏原、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4]。 人体内的抗体(IgG、IgM)通常以“游离”状态分布于体液(血液)中,但人体内IgE抗体的分布具有特殊性。由于IgE分子具有很强亲细胞性,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高亲和性IgE Fc 受体(FcεR),体内绝大部分IgE分子分布于上述两种细胞表面而呈现“结合”状态,且结合状态的IgE分子具备更长的半衰期[5]。基于上述分析,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同样包括两种情况:其一,血清中sIgE抗体检测,采用血清学方法,即采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模式;其二,细胞表面sIgE抗体检测,采用细胞学方法,即模拟体内细胞活化过程,用已知过敏原激发,观察活性介质释放,证实细胞表面sIgE抗体存在。 分子免疫学认为,任何B细胞克隆具有单一抗原识别受体(BCR),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基本单位是抗原表位(Epitope),而不是完整蛋白分子,单一蛋白分子(抗原)往往具有众多抗原表位。针对食物过敏而言,患者体内sIgE抗体是非常复杂的,是一组针对不同过敏原(蛋白)的sIgE抗体的混合物,也是多组针对同一蛋白、但抗原表位不同的抗体分子的混合物[6]。同时,由于种族、饮食烹饪习惯、个体间免疫功能等存在差异,食物过敏原sIgE抗体具有复杂的个体间异质性,而此种异质性同样给sIgE抗体检测带来新的复杂性[7-8]。 2.血清学检测 如前文所述,血清学sIgE抗体检测是以“血清”作为样本,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sIgE为游离状态(Free),检测方法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免疫化学原理,即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分析模式。目前,国内过敏原sIgE抗体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是膜条法和单管法。 膜条法基于斑点酶免疫分析(dot enzyme immnunoassay,dot-EIA)原理,采用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NC)膜为固相载体,包被标准已知抗原(食物蛋白),或将已知抗原喷涂在NC膜表面(通常在不同物理位置,喷涂系列已知抗原)并封闭干燥备用,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抗人-IgE抗体和亲和素标记的碱性磷酸酶(SA-AP)作为检测系统。膜条法可一次检测多种过敏原(sIgE),但过敏原种类相对固定不能随机组合。单管法基于荧光酶免疫分析(fluorescentenzyme immunoassay,FEIA)的原理。首先,此方法采用单管测定模式,以称为“CAP”的多孔、亲水性纤维为固相载体,具有足够吸附面积和较好吸附蛋白的性能,适合包被标准的已知抗原(食物蛋白);其次,将包被有标准抗原的CAP置于反应杯内,患者血清待检sIgE抗体与CAP表面的标准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标记抗体(检测抗体)为β半乳糖苷酶标记的抗人IgE抗体;4-甲基伞形酮-β-半乳糖苷作为荧光底物。单管测定法具有较高分析灵敏度,可准确定量sIgE抗体水平,被视为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的金标准[9]。 无论采用何种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单管检测还是膜条检测,血清学间接法测定sIgE抗体的核心问题是已知抗原的标准化和包被环节。首先,已知抗原标准化是结果准确性的物质基础,任何过敏原组分的缺失或不足,均可能导至错误结果的出现。天然抗原纯化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处理方式不同会导至蛋白的降解或缺失[10]。重组抗原由于制备方法简单,容易标准化,近年来备受关注[8]。其次,如何将不同性质蛋白包被在有限面积的固相材料表面,如何避免不同蛋白与相应sIgE抗体结合时形成的空间位阻(steric hindrance),如何根据待检人群针对特定食物过敏原sIgE抗体谱的规律,调整不同标准抗原的相对比例等,同样是食物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食物过敏原研究不断深入、重组过敏原广泛使用,国外学者提出“单组分蛋白”检测sIgE抗体的分子诊断新理念[11]。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tics)基于蛋白分子水平,不是以“食物种类”为单位,而是以“单一”抗原(蛋白)作为已知抗原,检测针对此种蛋白的sIgE抗体,故又称单一组分诊断(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is, CRD)。从检测方法角度,分子诊断会解决上文所提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从临床应用价值角度,分子诊断可提供更为详细的过敏原sIgE种类(抗体谱)信息,做到精准检验并为精准脱敏治疗奠定基础。 3.细胞学检测 众所周知,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ing,SPT)是确定食物过敏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隶属体内试验具有一定风险性,且制备标准过敏原非常困难,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嗜碱性粒细胞激活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于体外几乎完美模拟体内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过程,具有与SPT近似的临床价值,不受药物治疗干扰,逐渐受到临床关注[12]。 细胞学检测以“嗜碱性粒细胞”作为观察对象,需采集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PBMC),以分布于致敏细胞表面sIgE抗体(binding)为检测对象,采用已知过敏原(抗原)激活PBMC中的嗜碱性粒细胞,通过观察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证实细胞表面过敏原sIgE抗体的存在[13]。BAT隶属细胞生物学检测方法,采用新鲜全血标本(细胞悬液),可以反映加入的标准抗原与细胞表面sIgE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桥”激活细胞的过程。因此,BAT反映过敏原sIgE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只有亲合力强的sIgE抗体才具有较强的激活细胞脱颗粒的能力。换言之,BAT能测定过敏原sIgE抗体的致病活性,与人体内的真实情况比较接近[7]。 BAT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的方法,比经典的组胺释放试验(Histamine release tes)的更可靠、更简单。FCM通过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识别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活化标志物,定量分析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可反映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和功能状态。首先,采用抗-CD123单克隆抗体和抗HLA-DR单克隆抗体,并结合散射光信号对PBMC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进行“圈选”,嗜碱性粒细胞CD123+、HLA-DR-。其次,采用抗CD63抗体或CD203抗体作为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标志物,活化细胞表现为CD63阳性,未活化细胞表现为CD63阴性。CD63,又称为溶酶体相关膜糖蛋白3(LAMP-3),可表达于多种细胞如单核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203c,又称为Ⅱ型跨膜胞外酶E-NPP3,是一个细胞外的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它仅表达在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表面。当嗜碱性粒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D63、CD203c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激活状态时,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CD63 、CD203c大量、快速表达,成为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12]。 BAT可用于过敏原包括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显示出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BAT可评价食物过敏患者严重程度,弥补血清sIgE抗体定量检测不能反映体内活性的不足[14]。BAT可用于评估脱敏患者再次接触食物过敏原的风险程度[15]。 展望 综述所述,过敏原sIgE抗体作为食物过敏诊断、免疫治疗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血清学方法简单、快速,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而细胞学检测方法能真实反映sIgE抗体的致病性,具有较好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是,细胞学检测操作复杂、检测成本较高,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过敏原sIgE抗体与高亲和性抗原表位作为“抗原桥”形成、细胞活化的分子基础,基于抗原表位水平的过敏原sIgE抗体的检测方法能够反映抗体的致病活性,相应的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李会强,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第二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现天津医科大学),并于2007年7月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临床免疫学检验教研室,教授职称,教研室主任,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和“标记免疫分析基础与临床”课程,已从事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于2016年授予天津市教学名师。近十年来,主要从事“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学”和“食物过敏实验诊断”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截止目前,申请人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9项,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 参考文献 [1] Sicherer SH, Sampson HA. Food allergy: A review and update on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J Allergy ClinImmunol. 2018, 141(1):41-58. [2] Leung ASY, Wong GWK, Tang MLK. Food allerg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 Allergy ClinImmunol. 2018,141(1):76-78. [3] Jones SM, Burks AW. Food Allergy. N Engl J Med. 2017, 377(12):1168-1176. [4] Wachholz PA, Soni NK, Till SJ, Durham SR. Inhibition of allergen-IgE binding to B cells by IgG antibodies after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J Allergy ClinImmunol 2003, 112:915-922. [5] Sihra BS, Kon OM, Grant JA, Kay AB. Expression of high-affinity IgE receptors(Fc epsilon RI) on peripheral blood basophils,monocytes, and eosinophils in atopic and nonatopic subjects: relationship to total serum IgE concentrations. J Allergy ClinImmunol 1997;99:699-706. [6] Kattan JD, Sicherer SH. Optimizing the diagnosis of food allergy.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5, 35(1):61-76. [7]Roberts G, Ollert M, Aalberse R.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IgE sensitization tests.Allergy. 2016, 71(11):1540-1551. [8] Steckelbroeck S, Ballmer-Weber BK, Vieths S. Potential, pitfalls, and prospects of food allergy diagnostics with recombinant allergens or synthetic sequentialepitopes. J Allergy ClinImmunol. 2008,121(6):1323-1330. [9] Szefler SJ, Wenzel S, Brown R,et al. Asthma outcomes:biomarkers.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2,129(3Suppl):S9-23. [10] Asero R1, Ballmer-Weber BK, Beyer K, et al.IgE-mediated food allergy diagnosis: Current status and new perspectives. MolNutr Food Res. 2007, 51(1):135-147. [11] Borres MP, Maruyama N, Sato S,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component resolved diagnosis in food allergy. Allergol Int. 2016, 6(4):378-387. [12] Hoffmann HJ, Santos AF, Mayorga C, et al.The clinical utility of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ing in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allergic disease.Allergy. 2015,70(11):1393-1405. [13] Christensen LH1, Holm J, Lund G, et al. Several distinct properties of the IgE repertoire determine effector cell degranulation in response to allergen challenge. J Allergy ClinImmunol. 2008, 122(2):298-304. [14] Santos AF, Douiri A, Becares N, et al.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discriminates between allergy and tolerance in peanut-sensitizedchildren. J Allergy ClinImmunol. 2014,134:645-652. [15] Thyagarajan A, Jones SM, Calatroni A, et al. Evidence of pathway-specific basophil anergy induced by peanut oral immunotherapy in peanut-allergic children. ClinExp Allergy.2012, 42:1197-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