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机构求租物业 :1、一二线城市市区繁华商圈黄金位置 交通便利 2、面积2千—2万平米左右(优质物业可弹性) 3、联系微信sryslm(添加时请注明全名、所在机构) 高私傅前言:2017年 卫计委:增加检验、影像、康复、护理、血透、消毒、体检等10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 (详情请点击)后,各种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 昨天我们介绍了 首家独立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开业 今天聊一聊独立影像中心。文末附上卫计委发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全文)。提要: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目前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分级诊疗政策下“社会办医”的一块“试验田” “医生只是让我去拍个CT,我去预约发现得排队一周,双休日还不开放。”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一位患者向记者抱怨他的经历,“我是冲着三甲医院的医生好才去的,结果卡在第一步的机器上,就觉得挺荒谬的。” 大医院患者多,影像科医务人员和设备都有限,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4月1日批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可由独立于医院的第三方运营,与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一样,允许民资进入,鼓励连锁经营。 独立医学影像机构,通过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可实现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 “社会办医疗机构”令资本垂涎,对多点执业的医生、民营医疗集团、私立医院影像科来说也是魅力十足。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好处是不用每家都养一个影像科室,引入的竞争机制也有望减低患者的诊疗成本。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件看上去各方都能获益的事,在把热切的期待转化为落地行动时,仍阻力重重。 能否与大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在影像市场上形成业务互补,是接下来的发展关键。 CT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当上述去协和医院的病人想为看病提速,咨询他的主治医生能否省却一周排队时间,改为在更低一级的医院拍CT时,他的主治医生以“可能影响诊疗结果”为由拒绝了。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医疗界人士对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期待,恰恰集中在对大医院影像压力的分流作用上。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影像供需紧张,基层医院的医疗器械闲置率却高企,由此,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成为调配资源落差的方案之一。 “拿同仁医院做比方,很多病人需要排队去诊断眼底病变。如果有一个自动的分诊系统,病人挂号后,首先完成眼底照相,大概知道轻重,再去找医生。”上海长征医院眼科主任魏锐利认为,这有利于疏导当下医疗资源紧张。 更深远的意义是,影像资源集中到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在实现与医院的数据联通后,有望加深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利用程度,借此提升诊疗质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后,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区域医学影像中心342个。 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特有的价值还在于缓解资源的地区落差。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中国基层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率低于40%,大量的医疗设备长期闲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在对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县级医院的走访发现,每所医院每天CT检查服务最多只有7位到15位患者。 除去公共服务因素的考虑,中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本身也存在巨大的缺口,这一点可以参考发展较早、市场较完善的美国市场。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5年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从46.6亿美元增长到87.1亿美元,其中,40%的市场贡献来自于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美国的独立影像中心约有6800多个。 国金证券报告显示,中国影像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省会城市的医学影像中心规模约250亿至300亿元,县级市医学影像中心规模约300亿元。 目光敏锐的医疗集团自然从中洞察到商机。赛道铺好,掌握不同资源优势的选手也开始入场。平安租赁是较早布局的“选手”,其志在让100家独立影像中心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