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6中国POCT年会(无锡)”后,笔者发布的处女作《全自动CRP,谁是王中王?》,承蒙广大网友的抬爱,在中国医疗器械等多个公众号转载,阅读量破万。这表明了广大网友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对分析的认可,也对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贵阳)”上,“医学装备配置管理与技术评估”“智能制造与智慧医疗”等主题会议,再次指明了中国POCT行业已经迈入精准化、自动化时代。笔者十分认同这种观点,从定量到精准、从手工到自动是大势所趋,毋庸置疑。精准医疗、循证医学、新型标志物、多项目联检会推动精准化的发展;而自动化进程的驱动,则来自各IVD厂商。在CRP半自动检测系统中,固相膜载体的应用多于液相比浊,但在CRP全自动检测系统构建时,是否仍会延续这种趋势呢?笔者在此与广大网友分享技术新篇章《全自动CRP,液相VS固相技术流派之争》,欢迎网友们指点和拍砖,共同讨论。 全自动CRP产品,在中翰盛泰JS3000最近上市后,形成了以中翰、万孚、基蛋为主的固相膜载体平台和以国赛、奥普、普门为主的液相比浊平台各领风骚的局面。那么两者各有哪些优劣呢,且看分解: 1、精密性 液相比浊平台:不精密性可控制在10%以内,部分产品可达到3%~5%。主要原因是,液态+液态的均相反应,抗原抗体的接触遵循布朗运动原理,在全自动设备提供的同种反应环境下,抗原抗体碰撞概率相同,免疫反应均一性好;在液相环境中,抗原表位暴露状况相同,免疫反应一致性高。 固相膜载体平台:不精密性多在15%左右,部分产品超过20%。主要原因是, 液态-固态非均相反应,抗原抗体接触前,需要在膜载体上通过虹吸、表面张力等原理流动,易受膜载体的孔径、材质、环境的温度、湿度影响;接触过程中,由于液体流速、抗原表位等原因,反应时间、接触概率不均一;检测线和质控线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差异,使得校正作用有限;固相膜的批间差异,也是导至精密性下降的重要因素。 2、储存 液相比浊平台:纯液体试剂、体积小、只需考虑冷藏即可。 固相膜载体平台:液体试剂部分,需考虑冷藏;固相膜部分,需考虑防潮、防霉、冷藏,体积大,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3、成本、特异性 液相比浊平台:常采用多抗,成本较单抗低,但也是批间差异的主要来源,近些年多抗制备技术的发展,已大幅提高了抗体的特异性。 固相膜载体平台:常采用单抗,成本比多抗高,固相膜载体部分也是成本增加的主要来源。单抗反应的特异性比多抗好,灵敏度较高,但对CRP这种mg/L级的被检物质(且体内呈五聚体状态),高灵敏度带来的是高稀释倍数,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准确性的偏差。 4、设备实现 液相比浊平台:在同一个反应容器中,由设备实现采样本、加试剂、检测即可,涉及模块少,通用性高,易于实现自动化、易于实现小型化、也易于多项目联检。 固相膜载体平台:设备首先需要在一个反应容器中加液体试剂、采样本,然后抓取固相膜载体,然后将液相部分加入固相膜载体,再将其移动至检测模块进行检测。运行过程复杂,设备体积大,生产加工难度大。 上述4点的分析,并不直观明了,那么我们就以固相膜载体最新产品JS3000为代表,与国赛、奥普、普门的主打的液相比浊平台做比较,更加直接的探索两者的差异:(本文论断仅代表笔者观点)
本文是以全自动CRP为基础来探讨固相和液相的差异,纵观检验科室的经典全自动设备,血球仪、生化仪、化学发光仪、血凝仪,大多数是基于液相技术开发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液相POCT平台是在一条经典的道路上在发展。 对于全自动CRP市场,目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固相膜载体和液相比浊的较量进入针锋相对的状态。笔者更加看好液相比浊的未来,固相膜载体的系统所存在的:精密性低、成本高、存储要求高、设备结构复杂、运行速度慢、试剂工艺复杂、空间占用大等问题,短时间内仍将制约其发展和应用,未来是否具备竞争力,也要看能否在上述问题中突破或者寻找到新的亮点。
对于开发产品的IVD厂商,思客户所想,做客户所需,解决客户的痛点,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才是设计开发的出发点,而不能依赖已有技术,老树开新花。勇于挑战新技术、勇于突破旧思维的厂商,才能在互联网+环境下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