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仪器与试剂》(以下简称“医”):看过您一篇关于临床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的发展文章,能不能请您在这里简单谈一谈目前分子生物、芯片、质谱等最新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发挥的作用?在您的科室里有没有一些案例说明这些技术的应用情况?
《医》:关于JAK/STAT信号通路在EV71感染的诊断价值,您是如何看待的? 《医》:CLSI2015年药敏标准的最大改变之处在于引入carbanp试验和流行病学cutoff值的概念。您的实验室此方面是如何做的? 2)操作步骤 选取血平板上过夜的菌落,不能选取含有抗生素培养基或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试验分待测菌、质控菌、试剂质控有三个部分。试剂质控部分不需要加入细菌,不需要孵育。 1)分别在管“a”和管“b”中加入100μl 细菌蛋白提取液,再用1μl接种环挑取待测菌混悬5s。 2)管“a”中加入Carba NP试剂A溶液,管“b”中加入 Carba NP试剂B溶液,35±2℃ 孵育2h,观察结果。 3)Carba NP试验结果解读 图1 Carba NP试验结果解释。 注:管“a”(A液未加亚胺培南)和管“b”(B液加入亚胺培南)的颜色反应比较。①结果阴性(未检出碳青霉烯酶):管“a”(A液)红色或橙红色,管“b”(B液)红色或橙红色。②结果阳性(检出碳青霉烯酶):管“a”(A液)红色或橙红色,管“b”(B液)浅橙色、深黄色或黄色。③结果无效:管“a”(A液)红色或橙红色,管“b”(B液)橙色;或管“a”(A液)出现红色或橙红色以外的任何颜色(包括橙色、浅橙色、深黄色或黄色) 4)常见检测碳青霉烯酶的试验比较。见表2。 表2. 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试验的比较 改良Hodge试验 Carba NP试验 其他(如分子检测) 细菌 对1种或1种以上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 对1种或1种以上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 对1种或1种以上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是否产生碳青霉烯酶;检测改良Hodge试验和Carba NP试验阳性菌株的碳青霉烯酶类型。 优势 易于操作;无需特殊的试剂或培养基 快速 可检测是否产生碳青霉烯酶及分型 局限性 1)假阳性:产ESBL或AmpC酶合并膜孔蛋白缺失的菌株; 2)假阴性:偶尔出现(产NDM金属酶菌株); 3)仅用于肠杆菌科细菌 1)需要特殊的试剂; 2)某些菌株检测结果无效; 3)无法检测某些碳青霉烯酶(如染色体编码的OXA型碳青霉烯酶) 1)需要特殊的试剂和仪器;2)只对靶基因特异; 3)对未检测的特异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可出现假阴性 (2)流行病学cutoff值(ECVs) ECVs(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s)是根据体外药敏表型(MIC值)来区分有无获得性和/或突变耐药细菌,该MIC值即为ECVs。“野生型”指菌株MIC值≤ECV,无获得性和(或)突变耐药;“非野生型”指MIC高于ECV,则菌株有获得性和(或)突变耐药可能。临床折点是根据抗菌药物MIC分布、相关细菌、PK/PD和临床疗效等建立的。而ECVs是通过汇总不同来源细菌的MIC值来估计野生型菌株MIC值分布的上限,即获得ECVs,主要用于判断非野生型菌株的出现和发展。 为了得到可靠的ECVs,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只能确定单一菌种的ECVs;MIC值必须是采用参考方法确定;数据应不少于100株菌,且必须来源于至少3个独立的实验室;MIC值分布应尽可能在稀释范围内。 CLISA M100-S25新增加了万古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的ECV。万古霉素可用于治疗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但目前尚无足够的数据建立临床相关折点。根据ECV,当万古霉素MIC≤2μg/ml时,判为野生型菌株;当万古霉素MIC≥4μg/ml时,判为非野生型菌株。经验表明,由非野生型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感染,万古霉素治疗效果差。为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确认后的MIC值和ECV数据应与临床医生和药剂师共同讨论,且MIC结果不应报告为敏感、中介或耐药。 《医》: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在您的实验室是如何做的,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同行分享? 微生物实验室发出的菌株鉴定、药敏试验结果及评价,对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及价值。相比检验科其它专业组,微生物实验室更需与临床进行良好的沟通及交流。下面列举了一些我们实验室与临床交流的方式及方法,与同行分享。 (1)临床随访交流:微生物实验室应配置检验医师,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微生物结果做出解释,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医师的需求,评价检验项目、合理组合,规划和开展新项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2)抱怨处理:工作人员接到临床、病人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后(书面或电话等),应及时记录内容,并向检验医师、专业主管或科主任汇报。一般的反馈意见由实验室自行处理,及时给对方满意答复。如属重大纠纷或差错,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负责处理。 针对问题,特别是重复发生的问题寻找原因,建立新的操作程序,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3)岗前培训:积极主动配合护理部、医务处工作,对每年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医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微生物检测项目选择检验申请、标本采集、运送、存储、结果判断及分析、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提高新职工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视。 (4)征求临床意见:虚心听取临床医师、护理部及患者对微生物室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同时,通过相互沟通,也取得临床医护人员对实验室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定期更新、发放《样本采集手册》,指导临床正确采集和运送样本,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 (5)定期向临床发布信息 1)每季度向全院发布细菌及多重耐药菌监测数据,分析重点科室,如ICU、呼吸科、血液科、烧伤科等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以助临床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 2)参与临床重点科室的院感目标性监测会议,与临床、护理交流近期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3)对重点科室相关人员授课。协助临床正确解读微生物检验报告单,积极向临床医护人员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 (6)加快微生物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健全网络信息,真正实施微生物三级报告,尽快将初步鉴定、药敏试验或结果评价报告发布给临床,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医》: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应注意哪些问题? 微生物实验室全程质量控制包括评估人员能力、设备性能及环境、标本质量;监督操作过程,监测试剂、培养基,验证(确认)实验方法,审核检验结果,发布实验室结果等。并通过持续监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不断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在日常工作中,质量控制应注意以下相关问题: (1)人员能力要求:挑选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从事微生物检验,并优先配置高学历人才。对新员工培训、老员工的再培训以及员工工作能力进行评估,考核合格后授权上岗。定期组织学习及培训,掌握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熟悉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使用等理论知识。 (2)试剂质量 1)培养基:对每批次培养基、平板、培养瓶、鉴定板条等进行质量验证,包括无菌试验、生长或抑制试验、生化反应等,监测保存温度,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染色液:革兰染液、Ziehl-Neelsen抗酸染液、特殊染液(芽孢、荚膜、鞭毛)、荧光抗体染液等按规定每周/每次质控。 3)抗血清(鉴定用):每批试剂/启用日并每月。 4)凝固酶、触酶、氧化酶、β-内酰胺酶:每批试剂并每次使用。 (3)仪器设备: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和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监测并记录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按照要求对相应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新设备或经维修的设备应进行功能检查并记录,对天平、pH计、离心机、加样枪、温度计等需进行校准,冷藏和培养等设备应进行温度监控并记录。 (4)样本质量监控:样本质量是影响微生物实验室结果的关键环节,实验室须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和运送手册,内容包括采集部位、采集数量和体积、采集时机、保存条件、保存时间、标本运输等,标本验收时须核查送检时间、标本质量。不合格标本退检时需与临床沟通,并详细记录。 (5)检测方法确认:实验室开展新项目前须论证新增项目的临床意义、所需人力、设备及空间资源情况、三证是否齐全,并征求相关临床科室专家意见。经方法学评价后,选择开展准确性和重复性好、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关性好试剂。更换新的检测方法时,应证明其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并在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具备研判和报告结果的能力后进行。经方法学确认的试验方法,应记录其质控资料、人员能力、PT结果、仪器校准、临床相关性等资料,新项目实施后还须持续跟踪调查,评估对临床诊断价值。 (6)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室内质控:核收标本时,观察标本性状;痰液直接涂片,拒收不合格标本。选择接种具有病理意义的标本,根据检验目的使用恰当的培养基分离细菌;选择具有临床相关性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并根据分离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部位选择恰当的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对实验室使用的试剂、培养基、染液以及仪器设备等均应进行监测、评估和记录,定性试验应用阴、阳性对照进行质控;定量试验采用两个不同水平的质控品,检测程序应与患者标本检测相同,质控频度应根据不同的项目而定。 2)室间质量评价:积极参加国际、部省级室内质评价活动。接收质控品时应有检查、登记并正确保存,未接到质控品时或质控品有破损或错误时应及时与组织者联系。质评标本应用常规方法检测,反馈信息应进行评估、总结与改进。 (7)报告质量评估:定期评估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根据微生物室实际情况,延长排班时间或增设夜班,及时处理送检标本和培养阳性标本,缩短报告时间;检验报告用语规范,正确描述或报告涂片检查所见,针对检验结果标注提示性评论或建议。及时修正错误报告,即刻通知临床医师。对重复发生的问题或错误须认真寻找原因,建立新的操作程序,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8)报告质量改进:结果报告至少应包括实验室名称、参考范围、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原因、检验结果、提示性建议等。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缩短TAT时间。完善微生物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行分级报告,重要病原菌即刻报告。工作人员还须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为临床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医》:您的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微生物检测工作的问题,可以在此提出方便看到的同行能够交流,提供建议? (1)临床不合格标本的处理。特别是标本量最大的痰培养。 (2)痰标本(3+--4+)的细菌该如何区分感染与定植问题。 (3)痰涂片染色结果与培养结果矛盾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