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技术杂谈 查看内容

首个防癌体检的国家级指南,给了新技术哪些机会?

2025-9-18 15:24|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82| 评论: 0|来源: 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

摘要: 再小的场景,只要足够刚需,也能养活产品




再小的场景,只要足够刚需,也能养活产品‍‍‍‍‍‍‍‍‍‍‍‍‍‍‍‍‍‍‍‍‍‍‍‍‍‍‍‍‍‍‍‍‍‍‍‍‍‍‍‍‍‍‍‍‍‍‍‍‍‍‍‍‍‍‍‍‍‍‍‍‍‍‍‍‍‍‍‍‍‍‍‍‍

——前言







前几天,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发布了《健康体检机构防癌体检指南(2025年版)》

防癌体检,第一次有了国家级指南。
这次的指南覆盖了7大类共8个癌种的筛查:
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宫颈癌
从推荐的筛查方法来看,和我们既往的认知基本一致:
指南推荐的筛查方法以有成熟循证医学证据的内镜、影像学、肿瘤标志物为主,在个别癌种(结直肠癌、宫颈癌)上纳入了分子检测。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指南原文。
前段时间和不少朋友交流,大家都在琢磨“现在该做什么产品”。
所以,这次我们换个角度:
这份防癌体检的国家级指南中,给了创新技术哪些机会?
  • 场景
  • 机会
  • 目标

PS:这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我俩理解不一样,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01

“场景”

没有任何一个筛查方法是完美的。
理论上,所有现在推荐的筛查方法都有被新技术取代的机会。
但是,远期的愿景不能作为近期的口粮。
所以我们会把视角缩窄一点,更多的聚焦“当前能做”的。

在癌症筛查中,创新技术的切入点可以被归纳为三种:
1. 作为已有方法的替代
可以是“平替”,也可以是“备选”。
比如宫颈癌筛查中的HR-HPV核酸检测,或者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多靶点粪便DNA检测。
2. 作为已有方法的联合
作为现有方法的补充,去提升现有方法的敏感性或者特异性。
3. 作为已有方法的下游
降低后续管理的决策难度或者提升后续管理的决策准度。
这三个场景各有优劣:
  • 从市场天花板的角度,高到低的排序是1、2、3;
  • 从初期推广的角度,易到难的排序是3、1、2;
从我个人的判断:
“作为已有方法的下游”是创新技术最容易找到立足点的场景
——不涉及到取舍、不涉及到优劣,只需要考虑是否能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02

“机会”

从指南中,“筛查后管理”中有三个场景是现在解决的并不好的
——换句话说,创新技术的发挥空间非常大。
1. 乳腺癌:评级BI-RADS 3-4B的后续管理
指南里推荐的乳腺癌筛查方法是乳腺超声和/或乳腺X线摄影。
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会将检查结果进行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评级。
1-2级,常规随访。4C-5级,立即活检。
但对于3-4B(包括3、4A、4B),处理的方法并不明确。
要么需要长时间的、高频次的后续检查,要么在“是否活检”的决策上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

创新技术的机会在于:
为BI-RADS 3-4B级的用户,提供更为清晰的“良恶性判定”,去降低活检的决策难度。
2. 肺癌:实性成分直径≥6.0 mm的肺结节的后续管理
指南里推荐的肺癌筛查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
过大或者过小的肺结节没有疑问,直接临床干预(穿刺活检)或者正常体检。
但对于这些处在“可好可坏”灰色地带的肺结节,当前的处理方法也是不够清晰的。
除了短期、多次的影像学对比外,基本只能“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

创新技术的机会:
为肺结节实性成分直径≥6.0 mm但又无法在影像学中高度确定为恶性肿瘤的用户,提供更为清晰的“良恶性判定”,去降低临床干预的决策难度。
3. 肝癌:超声检查未发现占位但AFP阳性的后续管理
指南里推荐的肝癌筛查方法是超声联合AFP检测。
超声看到占位基本没有什么疑问,直接升级影像学检查或者进行穿刺活检。
但对于超声没看到占位但AFP升高的用户,处理的方法比较“磨人”:
靠的是高频率的复查/复测(每个月或者每两个月)

创新技术的机会:
对超声检查未发现占位而AFP阳性的用户,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引,让能从升级检查(影像学升级或穿刺活检)中获益的用户更早的升级,让其余用户脱离高频率的复查复测。
上述三个场景是指南中需求最明确、新技术推广阻力最低的场景。
虽然市场不如做一线筛查那么大,但临床获益足够清晰,绝对可以支撑一个产品的基本盘。
还是那句话:
虽然理论上所有现在推荐的筛查方法都有被新技术取代的机会,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有了根据地,才能生存。
有了生存,再谈发展。
“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03

“行动”

这次的指南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强调了“筛查的目的是获益”。
同时可以看到指南对于推荐方法的采用,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门槛:
“拿到注册证”
这里的注册证指的是有与指南所列场景明确匹配的预期用途的证。
“不让辅助诊断证做筛查,行业才能好起来”
这次的国家级指南定了同样的基调。
但并不是说辅助诊断证是完全没有价值的。
恰恰相反,我觉得目前辅助诊断的注册证是很有性价比的:
我们列举的三个场景,本质都还是辅助诊断——但相比于单纯的定性/定量检测多了更明确的预期用途。
“有门槛的辅助诊断,是现阶段比筛查更容易立足的场景”
至于身处赛道中的大家该如何选择,是think big do big,还是think big do small。
这倒也不难:
摸兜说话呗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