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罗氏2025年Q2财报电话会上,诊断CEO Matthew Sause再度官宣“十年磨一剑”的AXELIOS测序解决方案。 该方案计划于2026年上市,以“速度、通量、成本、准确性”著称,把纳米孔读取与SBX化学结合,把科研级黑科技变成临床日常。 快、准、省,一次性把测序的痛点打穿 AXELIOS基于SBX(Sequencing by Expansion)化学与CMOS并行传感阵列:Xpandomer放大信号、纳米孔读出、电信号直译序列,避开循环测序瓶颈。 SBX-Fast流程单人基因组<5小时,三联测序约7小时,直击NICU等急救场景;在FFPE长同碱基重复区段准确性优异;MRD灵敏度下探至10^-6,纳克级cfDNA亦可检出。 双模式架构(simplex追通量、duplex追准确),传感模块可复用、实时碱基调用、通量可伸缩,并兼容既有Illumina文库与自动化工作流——相对现有短读长平台,速度与临床适配度形成差异化“即用型”优势。 话说回来,在一些性能指标上,似乎与华大智造刚刚推出的T7+还有差距,T7+据说10分钟可完成1例人全基因组测序。 十年磨一剑,从454到SBX,罗氏的第二成长曲线 罗氏布局测序领域,其实远远不止十年时间,整个过程可谓历经磨难。 早在2007年,基因测序刚起步,罗氏就砸下1.55亿美元,把二代测序鼻祖——454 Life Science收入囊中。 拿下454后,罗氏诊断曾短暂登顶二代测序,但好景不长,随着技术迭代,Illumina和Thermo Fisher联手坐稳江山,垄断近九成市场。 此后陆续收购NimbleGen(捕获)、Bina(计算)、Kapa(酶与试剂)、Genia(纳米孔)、Stratos(SBX化学),罗氏以“硬件+化学+算法+耗材”全链条长期蓄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2月,罗氏曾拟57亿美元收购Illumina被拒。如今Illumina已坐上全球测序仪头把交椅,市值151.81亿美元,而罗氏的测序仪产品尚未正式问世。 言归正传,AXELIOS值得期待之处在于,RUO先行、开放与端到端双轨并进;以NICU/MRD/FFPE为样板场景沉淀证据;RNA/群体与单细胞拓展多组学边界。 在资本支出与试剂成本上对标行业头部,并依托罗氏全球注册与渠道,把“科研性能”转化为“临床可及”。 三大冲击波,测序行业或将重洗牌 当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AXELIOS的出现,注定要在价格、临床和生态三个维度,给全球测序格局带来震动。 高通量赛道重估。若速度/成本兑现,对短读长高端市场的价格与性能锚将被下移,平台选择趋于多极。 临床场景提速。快速WGS与灵敏MRD把测序从科研“提案”推向临床“常规”,TAT、证据与支付链路同步演进。 生态与标准洗牌,文库兼容、实时计算、质控与法规要求将促成新接口与评估基线,头部医院与集中实验室的设备与工作流将重新配置,上下游试剂与算法供应链随之迁移。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Illumina的主场,那么接下来的十年,AXELIOS的三重冲击波,或许正开启一个新的竞赛周期。 从科研利器到医疗基建,测序进入新拐点 AXELIOS把“快”做成临床价值,把“准”做成支付与指南的谈判筹码。 同时,把“通量与成本”做成规模化的现实可能,全球测序市场的格局与定价逻辑因此松动。 面向长期,若罗氏按计划完成证据积累与生态落地,AXELIOS有望把测序从“科研利器”推向“医疗基础设施”。 下一轮增长,不只是设备之争,而是以结果交付为核心的体系化胜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