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末国家推出检验套餐拆解政策以来,整个IVD(体外诊断)行业议论纷纷,市场情绪普遍看衰。政策初期,各地理解与执行差异巨大:有的观望暂缓,有的“应拆尽拆”,有的选择性拆解,还有的将高值项目、特定套餐报备说明情况。在我重点关注的呼吸道检测领域,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做法——部分医院仅提供单项检测,完全忽视了临床实际需求和分子检测人员的操作复杂性。针对拆套餐政策,我此前撰写的一篇分析文章也曾引发较高关注。 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与博弈,政策“靴子”算是半只落地,解读也渐趋理性,这与我的预判基本一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生化、发光等检测领域。这些领域的确存在大量人为组合的套餐——每个项目本拥有独立注册证和产品,但为了提升收入而被强行打包。典型案例比比皆是:某生化厂家将一项肝功能检测项目塞入“肝功能套餐”,销量迅速飙升,而临床医生甚至未必了解该项目的意义;。此类人为“注水”套餐不仅操作普遍,更造成了医保资金的巨大浪费。近期,徐州市卫健委率先明确了第一批10个项目的拆解方案,其核心原则直指要害——“最少够用”,主要涉及生化、发光、凝血等项目。例如,生化检测从动辄几十项大幅缩减至几项,肿瘤标志物检测也从十几项压缩至三项等。这一举措相比集采更为精准有力,对节省医保资金效果显著。 徐州的实践清晰揭示了拆套餐政策的灵魂——“最少够用”。“最少”旨在控费,“够用”则强调满足临床刚需。这“既要又要”的要求,对IVD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其实,“最少够用”并非新概念。我在检验科工作时就深有体会。同样是乙肝检测,针对费用低廉的大学生入学或普通入职体检,通常只查抗原抗体两项核心指标,因为对健康人群筛查而言,这已足够;而费用较高的全面体检(如超过500元),则可能包含乙肝五项。后者增加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并非临床必需,而是为了“花完预算”的创收行为。 回到我熟悉的呼吸道联检领域——这也是当前IVD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各类方法学(胶体金、发光、培养、分子、测序等)产品林立,从单检到双检再到覆盖上万种病原的NGS,市场体量高达百亿级。面对如此纷繁的选择,不少检验科主任都感到困惑。我在推广呼吸道12联检项目时,常听到主任们提及“拆套餐难操作”或“呼吸道项目太多无从选择”。这时,我的策略是耐心讲解不同方法学、不同联检组合的适用场景,并援引权威的呼吸道感染检测共识指南作为依据。这种专业化的沟通效果显著,主任们往往能意识到,混乱的市场现状确实给检验科和临床带来了选择困扰,亟需清晰的呼吸道检测解决方案。例如,有主任就计划在其近期举办的全省感染性疾病培训班上,将此作为重点课题,为全省检验同仁提供指导。 在医保持续收紧的大环境下,IVD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专业化的推广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向临床清晰地阐明产品的应用场景:针对哪些患者群体是**真正必要**的,而非盲目开单。同时,还需结合DRG/DIP付费规则,设计合理的收费策略。以呼吸道12联检为例,我始终向临床强调: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核心价值在于病情相对严重的住院患者。这类患者需要尽快明确感染病原体以指导精准治疗,此时一次检测覆盖99%的常见病原体(如呼12),既满足了“刚需”,其相对合理的收费也契合“最少够用”的控费要求,是临床与医保双赢的选择。 在推广实践中我还发现,与临床科室沟通往往更顺畅。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和医保支付压力,对政策理解更深刻、更务实。除了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他们同样高度关注收费合规性、医保覆盖情况以及项目的阳性率(这直接关系到与医保局沟通时的数据支撑)。 总而言之,IVD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正不断提高。在医保资金总盘增长乏力甚至萎缩、而参保人群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医疗市场(尤其是依赖医保的部分)可能面临长期的结构性调整。拓展自费检测项目、探索居家自检、乃至宠物诊断等非医保依赖型赛道,或许将成为行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