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了吧? 捡钱这种事,还轮得上你? 居家自测,概念很热,到底能不能搞钱,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体外诊断在“集采”真正执行以前,大家觉得体外诊断产品技术封闭,应用特殊,规格多样化,无法实现集采。可大家都还是小看了国家实施普惠医疗的决心。 集采实施地轻而易举,对于企业,要么跟随,要么出局。不管你是外资还是民企,也不管你是头部,还是小微。叠加控费,DRG,三明医改,体外诊断行业正面临彻底重塑。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海"与"居家自测"成了为数不多的,还有增长空间的领域。当大家一股脑涌向东南亚,拉美,非洲时,发现碰到的对手,还是国内的同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果不出海,唯有在居家自测领域下一番功夫了。但是当大家怀揣梦想,冲入“居家自测”时,你对它的期望到底有多少呢? 当下最成功的居家自测产品,就是“血糖”, 1975年,雅培推出第一台家用血糖仪,血糖检测历经半个世纪的市场教育,成就了今天的自测王者。每日四次的血糖监测刚需,叠加糖尿病的高发病率,撑起了这个规模超百亿的市场。 相比之下,早早孕检测试剂虽有"怀孕必测"加持,但单次消费的属性决定了其市场规模始终难以突破小众范畴;而HIV检测试纸等等,更是只能在特定场景下产生检测需求。这种市场体量的差异,正是区分居家自测产品到底是刚需,还是伪需求。 如果一个检测产品,没有能力跟血糖检测一样,属于医疗需求,那么想要撬开消费者的钱包,只能从心理需求入手了。 美容仪,护肤品,靠"抗衰焦虑"催生千亿市场,保健品,细胞治疗凭借"延年益寿"收割着中老年群体。检测产品想要嵌入到这个消费逻辑,却是有些困难。人人都想“看起来更美”,“身体更健康”,却鲜少觉得自己已经需要频繁"自行检测",来关注自己健康状态了。 现在的消费文化,都是快节奏的,泡泡马特,霸王茶姬,追求的都是即时的快乐,最大程度释放多巴胺。 居家自测产品两头不靠,既不能安抚大众焦虑,又不能产生快乐,如何让消费者买单? 同时,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复购刚需的产品,注定沦为一次性消费品。高昂的获客成本,必将成为中小企业开展居家自测的绊脚石。 今年年初,我就跟一家规模还不错的体外诊断企业老板请教过相关问题,他家线上营收都要接近一个亿了,但是一算账,亏本!流量太贵了。 如果产品的销售只能依靠外部流量的加持,而非主动流量,那是否开展居家自测领域的探索,已经没有意义了。赚来的利润只能拿去填补流量的窟窿。 同时,居家自测的产品,目前还没有技术壁垒。一旦某企业形成爆款,其他企业立马跟上,生产方注定在流量方的规则下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当企业将增加销售的希望,寄托于微商、抖音达人时,他们实际上已将商业主动权拱手让与互联网巨头。 真正能在居家自测领域挖到金子的企业,要么建立了"检测+治疗+保险+健康管理"的闭环生态,要么自己孵化出品牌原生流量。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这种生态构建的成本,可能远超他们在集采中失去的利润。 当我们将"居家自测"从理想拉回现实,会发现这条赛道并非想得那么美。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构建护城河的能力,要么是自有品牌流量,要么技术领先,否则都是给他人作嫁衣。 所以,回到今天的标题,居家自测很热!准备好捡钱了吗? 我的想法是,可以捡点辛苦钱。 或许你说,你又是谁,你说的不算! 我是公众号IVD工具人的上海滩老纪,的确,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看看谁在做居家自测,你就知道我说的大概率是对的。 现在搞居家自测的,外企四大家一个没干,民企五虎视若无睹,为啥他们都不干呢?反而是京东,美团,阿里,在自测领域与独立检验实验室和IVD厂家开展了各种合作。IVD厂家的角色只是供货商,也并非独家,将来也不可能独家,议价权全在流量平台手里。 商人么,无利不起早,所以居家自测谁挣钱?大概有数了吧。能挣上钱的,大概率不是手握技术专利的“匠人”,而是深谙流量密码的“弄潮儿”。行业的残酷莫过于此,有时候,你看清了未来,却发现那个未来里没有你的位置。 最后,诸位也不要泄气。自测的盈利因为归属于流量这一方,最大的流量在平台,但是在座诸位,也都有各自的小流量。 朋友圈,自媒体平台,上下游渠道,各位都是有自己的流量池的,所以自测也给诸位带来了挣钱的机会,期望不要太大,挣点零花钱,给晚饭加个鸡腿,总是能实现的。 比如,IVD工具人,就在尝试火柴盒荧光分析仪,还有掌中宝PCR分析仪,聊胜于无,何乐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