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光灯下,离复牌很远 而4月14日的公告,则让这个“年报出炉”的希望又渺茫了一些。甚至,当这个“年报”真出炉的时候,也许就不叫诺辉了。PS:这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我俩理解不一样,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从停牌至今,已经有6位老朋友告别了诺辉(CEO、CFO、联席秘书、两位独董、核数师)。昨天,这个名单又加上了两位独董:刘毅基先生和吴永倩女士。如果说之前的人事变动更多的是“换人”,那这一次似乎更像是明确的“改道”。此次辞任的刘先生和吴女士分别是独立特别委员会的主席和成员。这个独立特别委员会的职责,是全面领导复牌指引的前两项,也是最重要的两项:但这个临时搭建的团队,似乎并没有在“蜜月期”里存活太久。2024年9月27日,吴虹教授辞任独董,孔江南律师加入并同步进入独立特别委员会。接替李国栋医生加入董事会的王洋博士,并未像之前一样同步进入独立特别委员会。而此番刘先生和吴女士的辞任,诺辉在公告中甚至都没有提谁会在当前接任独立特别委员会的主席——当然,考虑到独立特别委员会(如果还存在的话)只剩下两位成员(余丹柯先生和孔江南律师),基本也可以算是名存实亡了。过去我们一直有一个固有设定:“复牌”是对诺辉的最优解。但在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后,这个设定也许未必还能站得住脚。诺辉会更愿意成为一家大A上市公司还是成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这个选择在既往看起来很荒谬,因为以诺辉的资质,要想在大A独立上市当前几无可能。但,如果是以资产重组的方式装入一家A股上市公司呢?诺辉当前的董事会主席姚纳新先生“恰好”就是聚光科技的创始人。股东特别大会在聚光中心召开、传闻聚光的HR和财务已经入驻诺辉进行接管。而且在诺辉停牌之前,聚光旗下的企业就有伙伴明确表示领到了销售常卫清的“任务”。而如果最终的结局是诺辉被聚光收入囊中,这其实也可以解答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在罢免朱叶青先生时,公告里呈现了两种皆然不同的管理思路当时我其实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二者能在同一个目标下产生如此大的分歧——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如果二者的目标不一致,比如董事会想的是退市+被收购,而朱先生想的是复牌运营,那就可以解释了:按照港交所的指引,诺辉的deadline是2025年9月27日,只剩5个月。基于当前的局面,我们主观的判断是诺辉已经没有可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完整的复牌指引。时间拨回到2月12日,那个罢免朱叶青先生的股东特别大会。朱先生选择了线上参加,闭着麦克风、关着摄像头,看上去与世无争。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和两位同窗合伙创立诺辉的那天,就像三毛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你好”是故事的开始,但故事的结局是“你要好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