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使用成本,IVD产品和药品的开发成本分界线
2024-7-31 14:26|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018|
评论: 0|来源: 诊断科学
摘要: 和药品不同,研发成本只是IVD产品开发的一部分。
和其他医疗器械产品相比,IVD产品在整个医疗圈子里头,和药品走的更近一些。毕竟诊断以后,就是吃药,而且,很多底层技术都是通用的——在药品开发过程当中,也需要大量的检测。同时,面对的客户也都差不多,看起来,两个产品的逻辑也应该差不多。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和药品和IVD大佬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对自身的产品研发部门,态度有些大相径庭。药品大佬往往会认为产品卖的好,研发的功劳是大大的,而IVD大佬往往不会那么认为,他们认为产品卖的好,市场、销售和售后,也要占很大一部分功劳。使用成本,就是我们需要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需要花费的成本。对于药品来说,基本不存在使用成本,给药类型一般就是口服、注射、外用、吸入这几种,除了注射,其他基本上都没什么使用难度。而就算是注射,其实也不困,一方面,这是护士的基本功;另一方面,那些真需要自己打针的患者,比如糖尿病患者,经过适当的培训之后,也能轻松上手。如果想要做一个测试的话,除了试剂盒,一般还需要配置一台检测设备,像现在比较流行的流水线,一台的售价从100多万到1000多万不等。夸张点,就是你想测个化学发光法的PCT项目,得先掏100万买台化学发光分析仪,然后再花90块钱做个检测。当然,医院一般不愿意掏这个钱,在反腐之前,大家的说法是投放设备,反腐之后,大家的说法是租赁设备,总而言之,设备,这个试剂的使用成本,得厂家来付。别着急,IVD的使用成本可不止这么一点,另外还有一大块,就是学习成本。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们设备操作很简单,就是这里按两下,那里按两下就行,但现实情况要残酷的多。对于诊断来说,重点并不仅仅在把被测量测出来这个步骤上,还在于在整个诊断流程上,不要犯错误。对于已经熟悉的老系统来说,检验科老师很清楚每一步要怎么做,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要如何处理,这样会大大降低人为犯错的可能性。而对于新系统而言,一切都是未知数,会发生什么?不太清楚,所以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的去处理每一件事情,直到完全熟悉和了解。毕竟,如果因为人为错误,出现医疗事故,那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在我们IVD行业当中,也有着产品开发“一步慢,步步慢”的说法,要替换其他家的同类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药品来说,存在一个专利悬崖的问题,就是说药品的专利到期了以后,价格会大幅度下跌,但为什么IVD没有这个问题?有人会说,是因为没有对Biomarker进行专利保护,但明显不是这样,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况下,IVD试剂的国产替代,也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而强调性能就更加没有意义,一般来说,仿制药的药效,往往会比原研差一些,或者最多相当。药品没有使用成本,所以仿制药就算性能差一些,价格优势也能让它快速铺开;器械有使用成本,就算你的产品性能再好,也得一点一点的啃市场。所以,IVD行业最后被划入按器械监管,而不是按药品的监管的范畴,因为使用成本,是医疗器械产品的一个专属特征。微创医疗,是当之无愧的国内医疗器械巨头,但今年4月份,微创差点因为7亿美元的可转债业务要破产倒闭。微创的业务铺的很大,时至今日,其旗下子公司已经多达20多家,产品几乎覆盖整个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心血管、骨科、心率管理、动脉及外周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机器人、电生理、眼科、医美等。而且,自身也具备较深的技术沉淀和健全的研发体系,为整个医疗器械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也被称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黄埔军校’。根据微创医疗2023年年报数据,公司全年营收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毛利5.3亿美元,同比增长6%;年内亏损6.48亿美元,亏损程度再扩大10.4%。这已经是微创医疗连续亏损的第四年。对于微创来说,其能盈利的项目只有三项,分别是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净利润0.69亿美元,神经介入(脑出血、缺血、通路产品)为0.19亿美元,而心血管介入(主要为冠脉支架产品)则刚刚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04亿美元。而其他业务则仍处于投入期,但这个投入期并不完全是指产品研发。在2021年-2023年,微创医疗有44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4款产品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核准,21款产品获欧盟安全合格(CE)认证。截至2023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累计有30款产品被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连续8年在中国医疗器械同行中排名第一。微创医疗前首席技术官罗七一曾说:“微创从成立之初就想得很明白,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长期的事,只要能够生存,就想把有限的盈利投入到无限的研发中。创新力就是生命力。”自研产品固然好,但正如在上一节我们谈到的,要让医生学习和了解这个医疗器械,并且最后能够放心大胆的去用这个医疗器械,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高瓴的出手援助,让微创喘了一口气,但相关的对赌协议,依旧让微创紧绷神经,研发大裁员,聚焦现有产品,将成为微创未来几年的新战略目标。对于微创来说,有的业务,也许它采用并购,而非自研的方式来进入市场,反而更能实现他中国美敦力的梦想。有的朋友会说,微创是因为摊子铺的太大导至的,只要我聚焦在某一个细分领域的领先技术上,那就一定没问题。在我第二个故事当中,就介绍这样一位曾经的明星企业,Acutus Medical(以下简称Acutus)。Acutus是一家从事电生理的初创公司,在2020年敲钟上市,市值曾经达到10亿美元。而电生理行业也是目前最火热的医疗器械赛道之一,在2023年,电生理三巨头,强生、雅培、美敦力,的业务收入规模,分别达到46.88亿美元、21.95亿美元和8亿美元之巨。而在电生理领域,痛点依然存在,虽然电生理技术成功治疗了不太晚期的房颤,但对于持续性房颤仍然难以解决和其他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受限因素主要在于技术层面。例如,目前市面上的标测系统,无法在更复杂的病例中快速、一致地识别心律失常的来源,这可能导至这些不令人满意的结果。Acutus也正是瞄准了标测系统有待改善的契机,推出了AcQMap系统。按照公司的说法,与市面上的3D标测系统相比,Acutus的优势无可比拟:如果将标测系统比喻为照相机,市面上最先进的3D标测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只能返回一张高清质量的全景照片;AcQMap则能够以超高图像质量录制和播放短视频,来观察腔室的电激活。也正因此,AcQMap具有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等特点,将会开启持续性心房颤动等复杂心律失常治疗的新篇章。赛道广阔,痛点明确,技术领先,但就这么一家初创公司,在今年5月9日宣布退市。开始的时候,Acutus认为,AcQMap非常好,那我们只要把产品安装到医疗机构之后,医生自然而然就会用,这钱不就来了么。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将大量的设备安装到了患者数量充足的电生理学中心当中。但接下发生的事情,全完全和预料相反,在许多实验室中,最初的几次手术之后,利用率几乎下降到零。一定程度上,这是由于Acutus的初始医生培训不足。而这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建立培训中心、邀请医生到Acutu的中央培训设施,或在肆虐的大流行中提供现场密切接触培训的后勤困难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则是,Acutus代表在推动系统安装方面没有区别对待。许多以经验消融方法为导向的中心最终安装AcQMap系统,但对于医生来说用处要小得多。因为,这些医生甚至在插入导管之前就确切地知道他们要消融哪个组织,自然也不需要所谓的高科技。等到2023年,Acutus开始意识到问题,重新调整战略目标的时候,时间和钱都没有了,能够转回粉单市场做美敦力的代工,已经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医疗器械和药品在很多方面很像,而且,药品本身的强势,极大的影响了医疗器械,但这两条赛道依旧完全不同。完全把药品的逻辑,硬套到器械的逻辑上来,就会水土不服。就好像在IVD行业,如果把药品发现Target的那一套逻辑,放到发现Biomarker上来一样。错误的成本认知,必然带来错误的决策,最终会将公司带到沟里去。但反过来说,如果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就认真考虑使用成本的问题,并在产品开发过程当中解决它,那就会让自己的产品,充满了竞争力。使用成本,既是前进路上的大坑,也是维护着后方的护城河。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