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检测消退留下的业绩真空,是所有曾受益的IVD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2023年这一年,没有亏损的企业也基本算是过关了,面对2024年,不妨以2023为基数,重新开始,在一个新的时代里奋勇争先。 日前不久,明星IVD企业达安基因公布了2023年整年业绩,2023年其营业收入11.8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0.20%;利润总额1.1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8.20%;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下降98.07%。颇具代表性的是对比九成是2023年许多企业业绩的共同结果。 然而对比基线(2019年10.98亿,归母利润0.92亿),常规诊疗活动的恢复,也如同其他一些优质企业新产业、九强生物的业绩得以持续增长。通过数据来看,达安基因在常规业务上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2020年得益于核酸检测,营收立马386%增长,归母净利更是2557%爆炸性增长。其后的2021/2022/2023逐步回归原态。那么三年业绩的快速奔跑,此番回归原态,是否也给达安基因带来业务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呢? 平台型企业已成奋斗目标 分子诊断赛道正在快速发展中,是未来趋势之一,这本无可厚非,但可能在于过于单一。企业多元化经营才能稳重,抗风险能力强。这也是为什么诊疗活动复苏之际,一些严重依赖新冠检测企业的业绩为什么不能持续。 对此,达安基因也表示,未来非专攻细分领域,会往综合性强的平台型IVD企业发展。将全面落实进入IVD全领域的公司发展策略,聚焦于诊断技术和产品的临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生命健康相关领域等全场景应用,积极发展免疫、生化、分析仪器等全诊断技术平台、产品和市场领域。 打造综合性强的平台自然需要资金资源,尽管在过去一年里,和许多同行一样有着高应收账款和坏账风险的问题,但2023年,达安基因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20.63亿,占总资产27.55%,同比下降49.50%。另外此前三年打下来的“江山”已让其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发展未来。 为什么? 从价值和价格关系来看,当前100左右的市盈率,比较真实的净利润水平及1-3年的发展预期,一般认为都可以得出目前价格还是居高、未回调到位的结论,因此,达安基因目前所有的一切果断措施均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差距有点大。 而要改变现有局面的,除了节流,最快速的可能是并购合作等商业行动,并紧贴市场需求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报告中达安提出,续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与引进发展、产业投资的主业孵化相结合的技术、产品、市场、产业发展策略等等,基本上也意识到了这点。 而在研发方面,无非就是构建可以转化成低成本、高技术壁垒产品的研发体系,这里面原料和关键零部件非常重要,达安基因也提到打造核心原料——诊断试剂——耗材——专业设备一体化的产品管线,只有掌握了原料和一体化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流程,才能拥有自主权和定价权。 这是在研发及产品方面,规模、高度、场景等三维空间上去全面提高和优化整个输出。紧接着,就是另外一个关键端,在渠道建设上,与近年来提出的走出去、海外市场扩展等观点相近,海外市场已然成了企业突破天花板的关键所在,是跳出内卷局面的终极选择,达安也不例外,其在报告中提出积极探索和布局“走出去”的模式和路径,不断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规模化销售能力。 具体操作方式上,以夯实主营 PCR 产品市场和全面推进生化产品管线和 POCT 产品管线、LDTs 管线为目标,规模和效益同时经营,通过技术 + 产品 + 场景 + 服务——“四维一体”的总效能模式,积极推动新产品、新领域、新市场——“三新”发展等等。 现状有困局亦有积极行为、果断措施也十分鲜明,剩下的就循环往复,交给时间来磨炼。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22年,经营了20余年的校产企业,最终拥有31.13%股权的广州金控成为达安基因的实际控制人,实控人也由此变更为国企,至此达安基因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还尚不足以看出什么头绪来。但新血液总会一些期待。 老牌企业因有底蕴而被留念,同时更多的还希望能够再现辉煌岁月,返璞归真。 参考资料: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