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SPD模式又被查!快速扩张背后,系列问题频频曝光。 药监局发文! 耗材SPD问题曝光,质量监管缺位 12月20日,山西省药监局发布了《关于对全省医疗器械经营和使用单位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显示,山西省药监局6个检查组,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对110家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器械质量大检查。其中发现风险隐患32条,责令整改58家,移交案件线索11条,目前已立案3起,结案1起。 最值得关注的是,山西省药监局检查组重点曝光了医院医用耗材SPD监管缺失的问题,《通报》原文强调: 院内耗材SPD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精细化管理,通过一物一码,使得医用耗材在院内的全部流转过程实现可追溯、可查询,提升耗材精细化管理水平。 但是此次山西省药监局的大检查,却暴露了耗材SPD模式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缺陷,这与SPD本身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背道而驰,不禁让人唏嘘。 究其原因还是部分医院使用SPD后就缺乏监管直接相关。现有大部分医院,耗材SPD模式下,植介入耗材采取跟台带货式”或"寄售式"的租放式管理方式,如果医院完全当甩手掌柜,则很容易出现质量管理漏洞,带来使用安全隐患。 问题频发! 反腐利器SPD,却滋生“统方”黑幕 除了耗材产品质量问题,在医院监管缺失之下,耗材SPD模式问题频发。 今年9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发布《关于巡察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指出该院耗材SPD项目中涉及“统方”问题。 今年7月医疗反腐掀起高潮以来,SPD曾被视为解决医疗腐败的路径之一。如今,“统方”,这一医疗行业里最忌讳的违法行为,竟然在SPD业务中出现。 原本被视为反腐利器的工具,却反而滋生了腐败,令人唏嘘。纪委对此已经提起重视。 院内耗材SPD模式下的出现商业统方,一方面依旧与医院本身缺乏监管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SPD商业模式争议直接相关。 众所周知,商业统方指个人或科室为医药、耗材营销人员提供医生或科室一定时期内临床用药量、医用耗材用量等信息的行为,医药销售人员依据“统方”数据向医务人员发放药耗回扣。 而在耗材SPD项目下,医院与合作方在物资需求、物资供应、医院审批等环节的信息实现共享。但是过度的信息共享,极有可能会导至医院由于信息系统的泄密(如统方),引发相关的廉政风险、管理危机,衍生出一种更为隐蔽的”商业统方“行为。 据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统计,目前87%的SPD项目由医疗器械商业公司运营。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观点:当商业公司不满足于原有业务份额时,商业公司很可能会将利益链伸向新品种,或利用SPD供应链数据进行统方,此时,SPD可能成为“商业统方”的“帮凶”。 医院在SPD招标条例中明确规避“统方”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快速扩张背后隐忧浮现 权威报告「1」指出,我国2023年开展SPD项目的医疗机构预计将超过1200家,是2021年的两倍,这意味着耗材SPD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时期。 但是在快速扩张背后,耗材SPD本身商业模式的争议性也开始引发行业热议。前文所说的SPD模式下的“新型商业统方”就剑指SPD的运营商。 目前耗材SPD模式的运营商大部分是商业公司,第三方运营商仅占一小部分。相比较第三方运营商聚焦提供服务,医疗器械商业公司则有更大的诉求——通过SPD提升市场份额和商业价值。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类商业公司极有可能在运营医院SPD平台背后,优先使用自家公司生产或者代理的产品,以谋求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但这显然是违背了公平商业竞争原则。 此外,此前四川某医院SPD服务商收取20%服务费,引发合作方强烈情绪一事,则将SPD商业模式争议推向风口。 我国SPD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收取服务费模式,服务费率集中在1%—3%之间。但是随着耗材SPD快速扩张,入场者鱼龙混杂,行业标准未定,部分运营商试图通过地区业务垄断实现高收费,但此举无疑是对医院耗材采购使用产生更大的危机,一旦因强烈不满引发供应商/代理商断供,损害的只会是医院和患者利益。 不难看出,在医疗反腐、DRG改革等政策之下,耗材SPD模式凭借其精细化、透明化、全程可追溯优势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其商业模式带来的隐忧也浮出水面,唯有不断强化监管,SPD市场才能走向规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