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行业由于细分市场特别细碎,各个领域天花板不高,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的公司营收不高,利润微薄,导至各个领域的竞争不充分,解决方案不完整。所以,单从产品的角度来讲,产品层级的创新实际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市场天花板有限,巨额长周期投入并不能换取高额回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的第一代IVD创业者,已经基本接近退居2线的年龄,目前除了少数几家上市公司有明确的二代接班人,大部分在细分领域耕耘,且蛮有特色的企业面临着管理者后继无人的状况。这个时候比较好的选择实际上就是退居二线,套取资金离场。据此推论,在未来几年,IVD企业的持续兼并应该是行业的主题之一,在细分领域已经有所建树,但是增长乏力的企业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购相关的工作岗位,例如并购法务,多产线管理者,并购操盘手,高阶运营人员(公司副总以上)会是今后IVD职场的大热门。今年的融资行情,相信各位在其中都有所耳闻。过去那种慢悠悠烧钱,靠烧钱熬过商业化初期的好日子再也没有了。这就要求初创企业在产品商业化的早期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这一点对初创企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又要在产品开发早期进行渠道部署和产品销售,这对于创业型公司或者创业团队要求真是太高了。所以《IVD创业大概率没前途了》早期具备造血能力和医疗器械长周期属性是相互矛盾的。从这点上看,三类证初创企业几乎是举步维艰,可以考虑早期做出产品,直接出售给成熟公司。阶段性,运动式的反腐其实并不可靠。医疗行业本身就是刚需行业,需求并不会消失,只会延后。真正对行业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的实际上是集采。长期来看,集采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挤压中间环节,降低医疗费用。但是目前的情况是,采购价格降低了,配套的回款和财务体系没有跟上,导至生产商的实际利润收到较大挤压。生产企业在目前的医疗体系里面缺乏定价权,无法获取巨额利润投入再生产和研发。这个对于新厂家,或者中小型IVD企业无疑是一个坏消息。集采规模要是再扩大,中小企业也会跟着一批批消亡。刨除C端业务,解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创新医疗器械,获取自主定价权,这条路难度极大,从获取资格到获批,周期极长,再加上各省报物价报收费时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基本上是一条死路。第二种是建设海外渠道,特别是欧美地区(监管严格,经济发达,收费高昂)。对于当下的IVD企业而言,未来的10年里,没有海外就没有未来,在目前具备广泛海外业务的公司中,假以时日必将诞生类似罗氏,雅培一般的跨国巨头。对于个体而言,努力学好英语,增强和各国人民的吹牛逼水平是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