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速读|创伤性出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版)(附全文)
2022-7-18 15:15|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6207|
评论: 0|来源: 岚煜生物
摘要: 早期认识和有效防治凝血功能紊乱已成为创伤复苏的主要目标之一,有助于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创伤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因创伤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创伤性出血是伤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约1/3的创伤患者在入院时即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增加了出血量并加大止血难度,致使创伤患者死亡率增加3-4倍。因此,早期认识和有效防治凝血功能紊乱已成为创伤复苏的主要目标之一,有助于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血液复苏成为抢救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的重要手段。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利用基于证据的多学科手段,通过减少失血、促进造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等方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目前,我国尚缺乏切实可行的创伤性出血的血液复苏规范,影响伤者的预后。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创伤性出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版)》,强调创伤性出血患者的血液管理一定要基于正确的损伤控制性复苏基础上,重视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管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创伤性出血的大量输血程序,达成如下共识。
创伤后血管损伤引起的血管性出血是创伤最基本的出血形式。 创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包括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复苏相关的凝血病(RAC)、创伤诱导的凝血病(TIC)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创伤后的这些凝血功能障碍加重伤者的出血,危及伤者的生命。 ATC、RAC和TIC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关系见图1,创伤引起DIC的发病机制见图2。
创伤本身的正确处理可以概括为损伤控制性复苏(DCR),即通过损伤控制手术、控制性低血压、快速复温、限制晶体胶体输入、基于比例的血液复苏及治疗凝血病来减少损伤、出血,以改善伤者的预后。见图3。 创伤性出血PBM应高度重视止血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及时处理,在创伤性出血PBM的红细胞(RBC)、PLT及凝血因子的管理链条中,PLT及凝血因子的管理处于链条的上游。如果伤者同时存在RBC、PLT及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指征,应适当优先考虑PLT、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因止血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导至的出血。
共识强调,纤维蛋白原(FIB)是重要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1.5g/L在入院时Hb<100g/L的伤者中的发生率达73%,在入院时存在低血压的伤者中的发生率达41%。目前研究还发现,大出血时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死亡率增高有关,创伤时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应予以积极治疗。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