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 年底力争集采高值医用耗材5种以上 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将大力推进集采常态化,2022年底力争集采高值医用耗材5种以上。 “药品集采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板块全方位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重点聚焦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品种,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实现平均每个省覆盖350个以上的药品品种,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使之成为新的集采常态,从而达到稳定社会预期、稳定行业生态的目的。” 今后,IVD集采将何去何从? 2021年安徽集采的成功执行,是IVD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IVD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步。 据官方说法,安徽集采相关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7%,预计每年可为医疗机构节约采购资金1.73亿元。 那么,自安徽之后,全国是否会迎来大规模IVD集采呢?从此次国务院会议中透露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初见端倪。 会议中,国家医保局负责人表态,“在已经开展集采的品种,要逐步实行其他省份的跟进协同,使覆盖面能够迅速扩大到其他地区。” “省际联盟的招采品种越来越多,这是个必然趋势,也是主流趋势。这些将来会不会纳入到国家集采?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比如说省际的局部招采探索成功,有可能其他省协同跟进,如果是达到了选优的目的,价格合理、临床满足了需要,不一定要国家组织集采了,如果省际联盟探索了,但是竞争格局不充分,品种还不是很多,总量还不是很大,在探索机制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推进国家组织集采,使这种改革制度的效应迅速受益于全国,服务于临床。这个时候,有一个上下之间的联动。比如胰岛素集采,我们前年在武汉进行了探索,根据探索的成功经验,迅速组织国家层面来集采,这就是一个双向之间在制度上的协同。” 过去的5-10年,随着IVD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因素,中国IVD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每年以15%~20%的增速快速发展。在生化、血球、分子诊断的PCR等领域,国产厂家不管是从产品质量、服务、口碑还是市场占比上,都已经足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而作为IVD行业中占比最大、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免疫诊断(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仍然由跨国品牌主导,国产化学发光企业仍在奋力追赶。 随着国家各种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和推进,部分药品与医用耗材的价格得到控制,而同时,医院运行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根据一项有关医院成本分析的研究显示,医学检验科的成本收益率(成本收益率表明单位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一般成本收益率越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越高)远超临床科室,成为医院真正的“创收”科室。因此,为了加速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医院运行收入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医保局也将降低检验收费价格、整治试剂价格虚高提上工作日程,检验试剂更严厉的价格调控可以说是必然趋势。 2019年开始,辽宁、四川、黑龙江等多个省份陆续发文,开始施行IVD试剂的阳光挂网和集中采购。2021年,安徽、大连已陆续展开IVD集采动作。那么,2022年IVD集采是否会有新动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