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癌症现已成为中国高发疾病之一。正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所强调的,癌症患者承受着沉重的疾病负担,存在着巨大的未满足需求。在中国,每10分钟就有55人死于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肝癌位居全球发病率第六,91万;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三,83万。全球约有50%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病例来自中国。在中国,约有55%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III期或IV期,这一数字在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5%。对于肝癌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目前肝癌筛查除了依靠影像学外,如超声、CT、磁共振等,血清学标志物筛查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下,我们盘点一下肝癌血清学标志物有哪些。 定义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其中HCC占85%~90%,是肝癌最主要的病理亚型,具有高侵袭性、高转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且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且5年生存率低于7%。 目前已知的HCC主要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黄曲霉毒素、蓝藻毒素等。不同于日本、欧美地区国家HCC的致病因素,我国HBV 感染是HCC最主要的原因,约85%HCC是由HBV 感染引起。早期诊断是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 (三)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志物。 血清 AFP 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血清 AFP≥400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 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 AFP 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异常凝血酶原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antagonist-Ⅱ,PIVKAⅡ;Des-gamma carboxyprothrombin,DCP)、血浆游 离微 RNA(microRNA,miRNA)[50] 和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reactive fraction of AFP,AFP-L3) 也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别是对于血清 AFP 阴性人群(证据等级 1,推荐 A)。基于性别、年龄、AFP、PIVKA Ⅱ和 AFP-L3 构建的 GALAD 模型在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5.6%和 93.3%,有助于 AFP 阴性肝癌的早期诊断[51](证据等级 2,推荐 A)。目前已有基于中国人群大样本数据的优化的类 GALAD 模型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基于 7 个 miRNA 的检测试剂盒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6.1%和 76.8%,对 AFP 阴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7.7 %和 84.5%[50](证据等级 2,推荐 A)。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其他新型血液学分子标志物介绍,参见附录 3。 信息来源:医学前沿网、卫健委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