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Intellia Therapeutics和再生元完成了全球首个CRISPR基因编辑人体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CRISPR 可以直接在患者体内编辑基因。这是一个里程碑,可能为治疗数十种严重的遗传和非遗传疾病铺平道路。 因此,Intellia公司本周一开盘前,股价上涨了52%,市值增加了30亿美元。截至在6月30日,总市值已达到117亿美元。 其他的CRISPR公司,包括Vertex,CRISPR Therapeutics和Editas,股价都上涨了15%-25%。 这不是CRISPR第一次被用作一种疗法。CRISPR治疗已被应用治疗β-地中海贫血,甚至被用于癌症和艾滋病毒的治疗。 但在之前,研究人员都是先从患者身上取出造血干细胞,在实验室中编辑,然后将其返回给患者——这是一个更简单、更安全、更可控的程序。 然而,大多数情况都不能通过编辑体外的细胞来解决。一些破坏性的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和杜氏肌营养不良可以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治疗,但前提是研究人员能够将治疗直接传送到患者身上。一些更常见的疾病也是如此。 而随着这项研究结果公布,基因编辑再次受到万众瞩目。 为什么这是一项里程碑式进步? 现在打开公司官网,先映入眼帘的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Leonard的一段话: ▲“这一里程碑开启了 CRISPR 基因组编辑的新时代——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支持我们通过单次全身输注灭活体内致病基因的能力的数据。我们开辟了一条治疗和潜在治愈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疾病的道路。” 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司于2014年在美国特华达州注册成立成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生物学家Jennifer Doudna,在2020年因“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司主要业务是基因编辑,专注于使用 CRISPR/Cas9技术开发具有潜在疗效的专有疗法。Intellia认为,CRISPR/Cas9 系统能够通过单一疗程在人体内永久编辑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这将改变医学治疗方式。 在2014年成立后不久,Intellia就开始着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病(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ATTR)项目,ATTR是一种致死性罕见病,一种叫做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的四级结构不稳定导至单体的异常折叠,进而导至组织内产生淀粉样物质积聚并破坏全身器官。 在随后的一项临床试验中,Intellia尝试利用CRISPR/Cas9治疗ATTR患者。 给病人服用包裹CRISPR/Cas系统的脂质纳米粒后,纳米粒携带RNA进入肝脏,表达Cas9,进而从ATTR淀粉样病患者的肝细胞中切除TTR基因。 试验结果显示,接受高剂量治疗的患者的蛋白质水平下滑80%-96%,这表明该疗法在需要的地方永久地切割了基因组。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项技术一旦被证实,科学家就可以依托已有的基因编辑平台,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另一种疾病,所需的仅仅是把需要替换的一组致病基因换成另一组基因。 但这仅适用于部分疗法和疾病,毕竟不是所有疾病都有明显的致病基因,和研究清晰的疾病机制。 Doudna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虽然这些是早期数据,但它们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克服在临床上应用CRISPR迄今为止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即能够系统地将其送到正确的地方。这是能够在身体的任何地方灭活、修复或替换导至疾病的基因的关键第一步。这为我们治疗迄今无法解决的疾病开辟了可能性。” 尽管目前这项技术仅能阻止疾病发展,但是负责人表示,公司正致力于通过改进技术和提高剂量逆转疾病,让身体有时间清理治疗前几年积累的畸形蛋白。 该公司计划寻求将他们用于ATTR治疗的基因编辑策略应用于治疗另一种遗传性血管水肿。 方兴未艾:基因编辑疗法 事实上,大家对CRISPR技术并不陌生,华人科学家张锋曾因为参与该技术研究被寄予厚望冲击诺贝尔生物学奖。该项技术发现于细菌内,为了抵御外来病毒侵袭,细菌进化出了独特的“发现——摧毁”机制,精准寻找并剪切目标基因,该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实验中。 CRISPR被发现时,科学家曾设想通过其治愈大部分疾病。 但是有几个问题仍需解决,首先要证明它能在整个体内传播,其次,要证明其有效性,即可以将突变基因转化为健康基因。 本次Intellia Therapeutics的试验仅仅证明了CRISPR能在人体内直接复制,实现了致病基因有效剪切,对于更复杂的治疗要求还不能胜任,但仅仅如此,已经激起了医学界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 Intellia的有力竞争者,张锋创办的Editas Medcine在2019年7月25日,正式启动了CRISPR疗法AGN-151587 (EDIT-101)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将于今年的9月份宣布,届时可能又会掀起一波基因编辑的热潮。 截至目前,国内的临床基因编辑治疗实施主体是各大医研院所和生物实验室。而受限于CRISPR技术的专利权,基因编辑疗法的商业化更是遥遥无期。 与之相对的,中国是第一个将CRISPR应用于临床试验的国家,《华尔街日报》更是在2018年发出“中国基因编辑技术或超越美国”的评论。
早在2016年,全球首个CRISPR人体I期临床试验由卢铀教授团队领导在华西医院开展。2020年4月28日,卢铀教授团队在权威期刊Nature上公布了自己的临床试验成果,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证实。 基因编辑治疗领域的中国速度让人咂舌,但也存在个别无视医学伦理的违规操作,这让基因编辑市场的规范化和相关法规的完善显得愈发重要。 2016年7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就将基因编辑列入“科技创新规划”项目重点发展。 2019年4月,国家药监局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监管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实现药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因治疗是首批九个重点项目之一。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明确 2021年6月28号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二批重点项目发布,基因治疗仍然位列其中,作为重点治理项目。实际上,国内的基因治疗商品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而关键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而非拾人牙慧。 截至2021年6月30日,据天眼查显示,目前国内经营范围涉及基因编辑治疗,且处于存续状态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3家。 而随着国家重点扶持和市场规范化,相信基因编辑治疗产业发展会迎来厚积薄发。 文章部分来源:https://endpts.com/hitting-landmark-milestone-intellia-shows-crispr-can-edit-genes-directly-in-patients/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