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而言,由于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药,而对症治疗(人工肺呼吸、胃肠外营养等)并不直接作用于病毒,机体真正将病毒清除干净,依靠的是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杀灭,通俗地称之为“免疫力”。 免疫力言之朗朗上口,概括性好,已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但免疫力这种说法,又极其抽象、模糊,不清楚其背后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因此,使用起来,又心存困惑与怀疑。 那么,免疫力究竟指的是什么? 防御病毒的免疫力概念 免疫力作为极其抽象的概念,其是否存在,又该如何理解?以一个理想状态为例,说明之。 在一个新型冠状病毒均匀分布的房间里,有20个人进入该房间,他们接触病毒的时间相同。观察发现,10人没有任何症状,10人出现发病症状;进一步地,发病人群中,5人症状轻微,5人症状严重。 由于进入每个个体的病毒数量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10人不发病而10人却发病,并且发病者中,有些发病轻微,有些却发病严重? 体内这种防御、控制病毒入侵的能力就是免疫力。 很显然,在上述人群中,没有发病的人比发病的人的免疫力要强,而症状轻微者比症状严重者的免疫力要好。 因此,所谓“免疫”,顾名思义就是免除瘟疫(主要指细菌、病毒感染),而免除瘟疫的能力,就是免疫力。 不管免疫力有多么抽象,当病毒入侵机体时,机体都能够动员像海陆空三军样的防御网(个体的免疫力如同一个国家的军力),通过多层次、逐步递进的防御途径将病毒清除,把这些途径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免疫力。 物理屏障形成免疫力第一层次 空气中的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进入机体时,鼻腔内分布浓密的鼻毛,直接阻挡病毒向深部入侵,同时病毒会刺激鼻黏膜的神经末梢,引起机体打喷嚏,通过机械剧烈排气,将入侵病毒排出。 这可以解释,当你周围的人打喷嚏时,你往往会说上一句“你是不是感冒了”(感冒主要就是病毒感染导至的),其背后所包含的科学依据。 除了鼻腔部位的物理屏障,在咽喉部以及气管和支气管部位,更是有大量粘液存在,这些粘液粘附病毒,阻碍病毒感染肺部组织细胞。 特别的是,气管和支气管表面是一层由纤毛上皮细胞、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组成的黏膜,黏膜层的下面为平滑肌层。 当病毒入侵时,一方面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另一方面平滑肌强烈收缩,从而产生咳嗽咳痰症状,将痰液包裹的病毒排出体外。 随着年龄增长,杯状细胞或者平滑肌细胞对于病毒刺激的反应性可能会降低,从而降低了物理屏障的保护性。 血液中的补体形成免疫力第二层次 病毒必须进入细胞内才能体现其感染性和毒力。人体内的细胞并非像在陆地一样,其四周其实都是液体,而这种液体来自于血管里的血液。 在血液中,有一套蛋白质形成的保护体系,被称为补体系统,用于阻止细菌和病毒的入侵。 当病毒进入细胞时,补体系统被激活,产生两种抗病毒效应:一是补体介导在被感染细胞表面打孔,诱导被感染细胞死亡,细胞在死亡过程中,进入其中的病毒也随之被分解、清除;二是补体介导巨噬细胞吞噬被感染的细胞,从而在巨噬细胞内部将所吞噬的细胞连同病毒一起降解。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图文热点 最新文章
关闭 官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