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遗传缺陷 查看内容

借纽福斯获得融资再聊遗传疾病基因检测

2020-5-1 18:14| 编辑: 小桔灯网| 查看: 11393| 评论: 0|来源: 忠言逆耳乎

摘要: 就在几天前,一个名叫纽福斯的公司获得几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加持,公开消息称融资金额高达1.3亿元人民币,纽福斯是一家眼科疾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公司,创始人是有着丰富实战和科研经验的眼科医生,关于该公司的更多详 ...

就在几天前,一个名叫纽福斯的公司获得几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加持,公开消息称融资金额高达1.3亿元人民币,纽福斯是一家眼科疾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公司,创始人是有着丰富实战和科研经验的眼科医生,关于该公司的更多详情,感兴趣的朋友可到网上搜索。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我们先来简单看看该公司所选择的切入点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该病是一种常见的线粒体遗传疾病,所以基本上是通过母系遗传(之前也看到过父系线粒体同样可以进入受精卵的报道,但目前的主流看法还是母系线粒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患者居多,在大部分家系中男性患者约占80-90%,通常于15~35岁之间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眼同时或先后急性或亚急性无痛性视力减退,同时可伴有中心视野缺失及色觉障碍。视力损害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可有完全正常、轻度、中度到重度。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被收录其中。随着基因治疗技术逐渐步入公众视野,再加上该病的治疗机理相对明确和简单,所以也被作为基因治疗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在此之前,该病并无有效的针对性疗法(上述部分信息摘抄自网络)。


正如前文所述,事实上针对该疾病的基因治疗已有国内外不同的团队研究多年,但仍未达到临床稳定使用的程度,尽管大都是线粒体突变所致,但其包括多种突变类型,而不同的突变所导至的症状以及背后的机理都有一些差异,有些类型的机理至今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所以技术挑战是难免的,再加上患者人数较少且分布稀疏,故临床验证的开展自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说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聊到遗传疾病基因检测,毕竟正确治疗的前提是准确诊断,而准确诊断的前提是精准检测。


遗传疾病基因检测

正如我此前数次所提,遗传疾病基因检测真要做好,难度并不低。遗传疾病只是一个统称,真要细分到具体病种,数量多达上万,而且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业界最权威的专业数据库OMIM上已经明确致病基因的疾病也近7000个(还在持续增加),不同的致病基因和机理对检测手段的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不同的疾病谱突变特征可能也五花八门,所以从检测手段到分析模式可能也会有一些相应的注意事项和调整,如果只是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检测分析可能会导至假阴性或检测结果不完整。


但与需求复杂多样和难度高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患者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并不理想,在我接触过的一些患者家庭中,尽管有些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在面对遗传疾病基因检测时仍然充满了疑虑和担忧,原因很复杂,不纯是技术因素,但最关注的一点还是知道检测结果之后又能怎样,归根结底需要回答如何治疗的问题。而这也是纽福斯公司选择Leber's疾病作为切入点一个很巧妙的地方,检测之后可以治疗,这样检测+治疗就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当然他们公司的重点在于基因治疗方案的研发而非基因检测),这无疑比大多数遗传疾病检测之后无有效治疗手段的尴尬境地要好很多,这大概也是知名投资机构愿意支持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几年整个基因检测行业开始火热,所以有不少聚焦遗传疾病基因检测的公司得到了资本的支持,但最近两年要想再获得资本认可难度已然今非昔比了,一个尴尬的地方在于一边是高成本和高难度的要求,而另一边却是患者密度低支付能力和意愿都不足的现实困难,两头往中间合力挤压的结果就是只做遗传疾病的基因检测外送业务本身很难发展壮大,而本来就稀疏的市场上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众多玩家,这就使得生存竞争更加惨烈了。那么如果要在遗传疾病基因检测赛道上继续坚持,大致还是离不开以下两种思路:


1. 既然目标人群分布稀疏,那么一张小网自然覆盖不到足量的患者,所以必须要织一张更大的网,但这张网还不能太贵,否则成本太过高昂自然无法长久支撑,那么思来想去选项要么是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手段,要么是提供尽可能丰富完备的检测项目能够把潜在需求一网打尽,但前者的挑战在于单纯依靠互联网线上手段并不够,线下对接仍然很重要,否则就只能做咨询管理远程会诊之类的轻业务,关于这一个出路,我在去年的文章中也有提及,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但对运营做局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后者的挑战在于成本高昂,检测项目的丰富程度和公司的规模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子,小公司几乎不可能提供太多的检测项目,只有检验巨头们才有能力去提供丰富多样的检测项。


2. 在遗传疾病患者基因检测的时间轴上往前后移动,即往前移动到产前孕前检查和新生儿筛查等以预防为主的场景,往后移动到治疗干预,就如纽福斯的基因治疗或辅助生殖一般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提到产前的各种筛查,自然绕不开伦理和公平问题,有一部分伦理问题究其本质是目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所致,还有一部分是担心人类在出生上就变得不平等甚至是冤枉无辜生命,这恐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过于追求生育的平等可能会导至另一种形式的不平等。


就我接触的部分遗传疾病患者家庭来看,只有极少数人能乐观认命然后坦然自信面对,大部人都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宁愿在产前解决问题。遗传疾病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一旦落到某一个家庭上,可就是百分之百。尽管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关爱同情支持他们,但真相其实挺残酷的,一个家庭大都会因此遭受非议歧视和排挤,为了照顾患儿,甚至还需要父母双方中的某一人全职在家,家庭收入降低不少,所以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通常不会特别乐观。在城市里类似的家庭可能会有一些病友组织,他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各种信息和互相支持,而在农村基本上就是自生自灭了,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他们是被主流社会所遗弃的一群人,这些不幸的家庭就在自己的那个圈子里顽强而又挣扎的活着,当看到这一幕时免不了会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有更多的思考。


部分商业模式讨论

我们暂且抛开伦理和公平话题不谈,来看看对于遗传疾病基因检测来说部分可能的出路。


1. 大数据的故事

大数据的故事在科研领域比较容易得到认可,但要在临床上落地变现,还有很多的挑战摆在前面,也许是数据仍然不够大,也许是方向就错了,再次借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科学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技术是很难逾越的,虽然不绝对但确实大部分情况如此。


此外还有部分玩家引入区块链技术从替用户管理基因数据的角度切入讲大数据的故事,目前看也是道阻且难,有的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对于遗传疾病来说,替用户管理基因数据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存储(租用云存储的成本)和人力成本,更大的困难在于运营和数据变现,我相信有部分提供此业务的玩家忙活半天发现仅有的一点收入都用来支付云服务的费用了,如果再把人员工资去除后能不亏钱都算是本事了。就在两年前我就粗略估算过某遗传疾病基因检测头部公司的病例数和营收成本,最后发现要想把大数据的故事落地绝非一般小公司能够支撑,更别提故事本身能否真的带来预期的价值了。


2. 治疗的故事

对接后端的治疗干预措施如药物和手术开发等,就像纽福斯和一些辅助生殖公司一样从治疗切入,但后端的治疗手段又是另一座大山,一般遗传疾病的基因检测公司根本就没实力去染指,只能寻求外部合作。就拿纽福斯来说,是不是有公司可以考虑和他们构建合作关系,负责提供稳定可靠但价格实惠的检测产品呢?虽然量小,但起码是一个完整生态中稳定的一环,一旦成功介入,只要不发生产品质量问题,相信合作关系也会比较稳固,而市场不大,所以竞争对手来抢食的动力也不大。以后可以把它作为支点,寻求更多的突破与合作,而我相信纽福斯也不会只满足于做Leber's疾病,使用基因药物治疗遗传疾病还是充满了想象力,如果纽福斯发展顺利甚至可以考虑整合一个技术实力还不错的基因检测公司。再进一步,纽福斯的视野肯定是面向全球的,只靠国内市场并不足以支撑它发展壮大,所以如果能够搭上这辆顺风车,也许想象空间会比预想的要大。


但除了Leber's疾病外,能够形成完整的检测+治疗闭环的遗传疾病并不多,《可治性罕见病目录》里的疾病和近万种遗传疾病相还是显得十分单薄,而仅有的部分孤儿药又近乎天价,通常会出现用得起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用不起的尴尬局面,由于支付能力有限导至本来就不多的需求处于抑制状态,所以大型制药公司一般都没动力去研发这一类药物,只有少数非头部医药公司或创业公司才会去尝试,所以在此我也希望纽福斯以后的治疗价格能够亲民一些以便能让所有需要的患者受益。


除了治疗患者本身的疾病外,如果父母还有生育下一胎的计划,则可以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对于基因检测来说,最为常见的是PGS(胚胎移植前染色体筛查)和PGD(胚胎移植前基因诊断),就在不久前贝康拿到了三代PGS许可证,事件公布后我和几位朋友交流,有的朋友觉得拿证的意义不大,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理由是随着辅助生育的需求增多,那么自然会有更多的机构进入此行业,如果只是依赖少数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仅终端价格不会降,吞吐量也不足,进入的机构也很难挣到钱,医学进步本身就是要尽可能地用稳定可靠的技术替代人的经验,否则可及性就会不足,而再加上中国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的压力,所以政府必然会出手监管规范,那么这种情况下对公司来说一个有证的产品就是竞争优势,十分巧合地是就在一个星期后我注意到政府果然就发文规范了。而另一项和辅助生殖有关的技术PGD由于市场小但技术难度高,所以被规范的时机尚不成熟,可以持续关注。


3. IVD产品的故事

把检测产品做成医疗设备或系统投放到院内使用,前段时间嘉检也完成了一笔上亿元的融资,从公开信息看,目标是奔着IVD产品去,且不论其最终产品形态是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也早已意识到只靠标本外送基因检测这一单一业务很难发展壮大。事实上意识到此挑战的又何止嘉检,据我所知有不少遗传疾病基因检测公司都在寻求业务重点和切入点的调整,继而是产品研发方面的重新定位。


说到IVD产品自然就要聊聊筛查类项目,我知道有不少创业公司一开始都盯着筛查类产品,但筛查类的民生项目小创业公司几乎很难有机会,即便给机会也基本是入不敷出,而且很难看到盈利的希望,如果再把合规的金钱和时间成本算上,通常只有像华大博奥等之类的大公司才有实力接这样的项目,创业公司大概也只有通过联合大企业才有机会染指了。


4. 数据分析服务的故事

前几天在NGS交流群里讨论纯线上的遗传疾病基因数据分析商业模式,这几年尽管还是有一些公司在提供类似的服务,但据我所知没有一家仅靠提供在线分析服务就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更别提发展壮大了,最终还是少不了要深度嵌入到检测中或者开展其它形式的合作。


对医院来说,如果选择外送检测基本都会由第三方直接交付检测报告,而有再次分析诉求的医院很少,再加上数据分析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它缺少一个公认的客观评价标准,所以针对临床的基因数据在线分析服务很难单独剥离定价,再考虑到安全性和医院管理要求等因素,使得该商业模式处于一个夹缝求生的尴尬境地,如果基因检测的其它环节活得十分滋润,没准还能靠提供分析服务获得一点收入,而真相是其它环节也十分不易,那么可想而知该模式有多艰难了,这大概也是做数据分析服务的公司最后基本上都选择提供科研服务或者把系统以私有化的方式部署到院内或机构内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其它一些模式在去年的文章中已经分享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总结

总之,遗传疾病基因检测作为整个诊疗流程中的一环,限制着它更加普及使用的因素有许多,而其中尤以缺少充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支付能力不足为甚,从而使得检测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而完整的体现,这大概也是它与肿瘤基因检测以及目前火热的mNGS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要想破局,大概还是需要考虑通过何种形式延伸或深度嵌入至前后端的整个诊疗体系或社群中去,那么切入点就十分关键了。我在公开消息中看到纽福斯的投资方表示以后政府会在支付环节给予一些支持,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对患者对纽福斯对投资方以及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利好,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