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政府出台政策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均应当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具备独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能力;各级疾控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二级医院、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发热门诊则需要“设置独立的实验室,配备经批准的适宜通量的核酸检测设备,并选择性能稳定且灵敏度高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在此基础上,从20年3月到21年1月,配备PCR实验室的医疗机构增加近3倍,截止到今年3月已经有12,400家机构提供检测服务。
核酸检测是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批量的新冠集中检测会过去,红利过后市场需要的是更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比如对检测能力的不断优化,或者是更高程度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此外,基于分子方法学的联检产品的市场前景将会进一步明朗,尤其是在呼吸道检测领域,鉴于呼吸道病原体早期临床症状较为相似。针对有特效药治疗疾病,比如奥司他韦(之于流感)的联检,可以实现对患者(尤其是流感儿童患者)的合理治疗,防止药物或者是抗生素滥用。而不同种特定病毒组成的panel则对于确诊患者后续的院内分级管理与治疗治疗、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检测通量的qPCR仪器(也包括一部分高通量检测设备、流水线等)相继在这一轮PCR实验室建设大潮中入院,为后续新分子诊断项目的市场培育奠定基础。PCT检测的发展史就是鲜明的例证。在2017年之前,PCT检测主要依赖梅里埃VIDAS来做市场推广,早期的检测量爬坡比较慢;当日检测量慢慢爬高后,梅里埃VIDAS后期迅速被罗氏cobas e 601这样的高通量检测产品替代。因此,像在肝炎这种成熟的检测项目领域,未来或许会出现新的分子诊断项目高增长点,这与检测设备的通量升级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