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651|回复: 5

生物专业为什么一直被劝退,不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专业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6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生物专业是这样。我下面举一些例子(因为我更了解科研圈,企业待遇会更好,但具体我不了解,我不能胡说):  
如果你毕业于非211选校基本等于白学,很难就业到相关方向;
如果你硕士211或者本科985,直接毕业可以进入一些生物公司担任比较底层的工作,比如进入生物发酵工厂做技术员,月薪6000-8000;
如果你硕士985并且稍微有点水平,可以进入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月薪1w-1.5w;
如果你博士毕业于211,可以去一些二本院校担任科研岗或者教岗,月薪1w左右;
如果你博士毕业于985(非C9),可以去一些一本或者末流211担任科研岗(兼任教职),月薪2w左右;
如果博士毕业于C9,可以去末流或中流211担任科研岗(兼任教职),月薪2w-3w;如果你想深造,读博士后,在博士后期间你能拿到30w-50w的年薪(国内),薪资国外很高,但是不同国家不一样不好说;博士后出站入职一流研究所或者高校,能拿到30w起步的年薪,而且随着你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的进步,你的薪资将无限升高100w+年薪的教授并不少(包括我导);同时有些教授/研究员可能会开公司,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劳动力,收益更是多多!
也就是说读生物专业,学历、科研水平、科研视野、研究平台都是很关键,随着你的深入,你的收益也会指数升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题主逐条答疑解惑。
“考研保研相对容易”?
确实,但也要想想原因。因为实验室缺牛马,高校有百万漕工呢,君不见生物专业多的是一录取还没毕业就去实验室打工、实验室流水线化、逢年过节实验室灯火通明、一年假期最多1周,一看补贴不足3000(博士),硕士就几百,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来呢?因为这个专业不读博基本等于没读。因此学生有动力,学校里的漕工要衣食,学生要是终于熬出头变成漕工了需求就进一步扩大了,一拍即合,由于这个行业基本上没有除了科研以外的体面去路,人员进来了以后都是内部循环,所以实际上很悲催地演变成成了传销专业或者庞氏专业,传销当然一直缺人。
“读到博毕业,岂不是比其他专业出路好很多?”
高学历=好工作已经不是这个版本的玩法了,球球了,5202年了多更新一下自己的大脑,OK?这个版本的玩法是要求你应届生有10年工作经验。单纯一顶博士帽顶多给你带来一些小地方的人才补贴和人才政策,但是多数连份对得起十几年寒窗苦读努力的工作都没有,只靠一次性或几次的人才补贴(能多快到账也不好说)能在社会立足?还有那些小地方你愿意去吗?
在这个年代,好工作的专业和实习经历是最重要的,生物专业本科读起来和高中没差,硕博就是在实验室996甚至007,有空只想睡大觉,既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实习的时间,加上极度抽象的产业界,专业壁垒、实习经历和快乐的大学生活哪个都不沾。
“读博毕业也相对其他专业不是很难(脑力劳动少一点)”?
传统湿实验脑力劳动确实少,但是这恰恰是生物专业难毕业的重要原因。依赖脑力劳动的工作,你都能读到博了,导师或者委员会能录取你证明你智商没严重问题,因此很多时候靠自己努力就能完成工作,但是对于生物湿实验,你要考虑的是:今天仪器有没有人排队、今天仪器有没有坏、为什么同样的实验今天能做出来明天就做不出来了、论文里的实验都无法复现......这些都与智力和努力无关
另外理工类专业的通病,就是导师决定一切,你好不容易做出来了一点,导师说不够好不能发,或者论文给了别人,或者实验室缺试剂耗材了导师说没钱买不了去其他实验室化缘一点,或者导师让你天天做横向临近毕业数据不够看你好用就再留下来给我搬一年砖......
好不容易投稿了,你还要希望编辑和审稿人高抬贵手......
虽然后面有的是理工科或者博士通病,但是这么多因素都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你现在觉得难不难?
------
我看之前有人回答说“随着深入,收益也会指数升高”、“如果xx就可以xx”,问题是这个行业就那么一条科研路可以走且现在科研岗位趋近饱和的情况下,哪里有那么多“如果就可以”?有几个人能撑到“收益也会指数升高”?你确认在那之前28+的你能在社会立足吗能卷赢朋辈吗或者直接疯了(这行读出心理问题的也不是只有一个两个)或者过劳死?评价任何一个行业的好坏,都不要只看金字塔顶的那几个人(包括很多青椒导师,他们当年读博时还没多少人读研,各种大学还有大量坑位可以让他们去,现在可没有),而应该主要看中下层大多数普通从业者的待遇,以及离开的人为什么离开,因为任一行业多数人都到不了金字塔顶而是中下层,多数人也是普通人,成功的经验往往难以复制(因为很多因素和个人和时代有关)但是失败的经验多数可以避开;CS之所以是好行业,就是因为只要你不讨厌,靠与你读生物996相同的努力跻身行业中层目前还是可行的,而且薪水还是比较可观的,工作机会也多(在其他行业应用也很广泛,实际上成了基础设施一样的行业)且有专业壁垒;而生物这一行的事实就是淘汰率极高,投入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当你在期待回报时更多情况下是因为不愿意放弃沉没成本而在等待戈多,实际上就是一场鱿鱼游戏,绝大部分人或早或晚都要转行否则活不下去,转行了很多人也要面临新工作也不好找、没朋友可以说话有心理问题、不懂社会不懂社交等后遗症(所以真的是de-education甚至是de-humanlization),劝退的泪都是当时脑子进的水;在学历上,211及以下本科未入流,211硕士或985本可以进企业,想到211及一些强一本谋求教职,除了博士以外,海外留学经历是必须的,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好论文,而且也是早就卷爆了,土博早就在二三本高校中卷爆了,多数人未必能卷赢(卷赢了也要考虑经费问题),读博后和入职以后还要考虑非升即走、做师资博后没时间科研或者“学术缅北”1个位置招100个青椒最后把100个青椒的成果据为己有后把人踢走、本子能不能申上等等问题,那些“如果就可以”对于多数人来说是经典的画饼。且这一行科研211及以下的土博士基本上毫无用处,只能去工业界,但是现在也不是很成熟。至于开公司把学生当做劳动力“收益多多”(基本上是免费雇佣或者及低价雇佣,zbj看了都流泪),很多导师都这么做,但难道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作为学生觉得这种是好事我就emmm....什么炸鸡赞美肯德基,更何况这些企业有几个真的有了一定的贡献?你确认不是拿税金给自己无责创业无本万利(当然肯定也有正常创业的)?那亏了呢?
<hr/>看了一下其他朋友的回答,有一点我想再补充一下,就是有人提到可以做“生物+X”,其实交叉学科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也应该把自己的其他特长和生物结合(但天天实验室996的人应该不乏缺乏其他特长的人),不过现在还在发展中,其中不少方向等它发展和等待21世纪一样,甚至有的已经在下坡路了或者压根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例如+投资,目前肯定是大概率寄,几百万几个人能拿到?+新闻素养那个举例有点扯淡了,人家是先在生物成功了才来当网红的而且不靠这个吃饭,人家不发言也是成功人士,不过科普是可以做的但是也很难全职做)。如果你已经在生物坑中了来做这个算是没办法,但是也别把这个吹的天花乱坠,甚至鼓励不是生物坑中的人主动沾染生物了,正常人大家都希望在学校所学可以直接用于工作,选择交叉行业对于多数人来说是被迫的没办法的,读者不要以为我们是自愿的了,热衷读博也是同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劝退等分情况。生物研究植物学方向的农学是天坑,生物研究动物学方向的动科也是天坑,生物研究药学的生物医药还是天坑。那部署师范大学北的生物师范专业是不是天坑?答案是不是。那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计算机电子强校的生物信息,生物医学工程是不是天坑?答案是不是。
因为很多人把生物好升学的玩法玩错了,那些说生物看重学校档次,也对也不对。说生物不看重学校档次是因为不管985,211还是双非甚至大专你毕业不读研的话,毕业出来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考公考教师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是去当销售或者医药代表卖试剂,以及去药厂食品厂酒厂等当流水线工人。前者卷三不限难度太大。说生物看重学校档次是是因为越好的学校越容易升学,大多数985甚至部分211的生物专业的保研率在百分之50%以上。总体升学率很多都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而且基本都能去到很好的985。但是很多人用错了这个玩法。用对了生物就是升学性价比最高的专业。
第一,首先要明确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如果以后就想搞科研,那就看什么学校平台高,师资力量强。什么国重,国创中心,院士,杰青,长江啥的,其余无所谓了。
第二,如果以后想就业,不想走科研一条路,那就是另一种玩法。
第一种师医公路线,这有人想说生物都是三不限,怎么走师医公路线。下面详细说一下,首先生物想走师路线不一定非得去卷学科教育生物,而是所有部署师范大学的生物学硕所有方向都可以考和发达地区211师范大学和双非地头蛇院校比如首都师范上师,杭师这样的,只要学科代码07都可以。这些学校的学硕基本可以参加他们的校招。
下面说说医,这个付出的代价有些大,对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因为现在包括协和,上交,浙大等一二十所名校推出了临床医学4+4,而生物学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学科,大多数理论知识相通,对顶级学霸想当医生的来说是条路子。如果不想那么卷,也可以去考免疫,病理等基础医学,有人说基础医学不就是换皮生物,但是在生物应用领域也是有鄙视链的,肯定是医>药>农。基础医学强校运气好读玩研读博能去附属医院病理科或者生殖中心等科研岗,不是那么累工资还不低,还能去搞试管婴儿工资很高,我有同学在南京搞试管收入是我们这些人当中最高的。
最后说说公,公务员招生物专业的人很少,基本只能考三不限,怎么搞,答案是去考预防兽医,植物保护硕士。首先这两专业毕业人少好上岸,第二这两是农学专业里考公考编岗位最多的专业,当然植保最好选研究病虫害农药的课题组和方向,避免万一考公考编实在考上,无处可去。第一是这两专业毕业人数很少,竞争没那么大,第二是有一定的岗位,比某些只能考三不限的理工科或者招生大户专业好多了。而且这种专业在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支农方向机会很多,还有兽医和研究病虫害农药的即使考不上,也能找到一些药企和养殖企业等对口工作,收入中规中矩。
第二种是走体制外路线,这里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学生物一定要去生物公司和生物医药企业,那都烂成那个样子的就不要去了。
下面说别的出路,物理数学好的去卷生信,生医工,生统。记住去选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和通讯等相关企业多的城市,去考一个工科学校。学校层次没那么重要,工科院校,地域好很重要,最好的就是生信放在计算机学院,生医工放在机电学院那种学校。然后读研期间想尽一切办法去找计算机,电信等方面的企业实习,忘掉生物两个字,多打一些计算机,电子信息的比赛,找工作就去招电子信息,计算机企业投简历,脸皮厚一点,多投多面。而化学好的去考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生,选择方向和上面一样,生物医学材料可以去医疗器械公司,虽然说也不咋样,但也比生物公司和药企好多了。
其实还有一个专利代理人方向,但是专利代理人现在很一般,但是我觉得也比生物公司和生物医药企业要好,起码他有更大的成长性。
最后我想说以终为始,以行为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虽然说我也一直劝退生化环材等专业,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家庭条件不错,物欲低而又真正喜欢这些专业是可以学的,对这样的人来说生化材不是天坑,可能还是最好的专业。而对于家境一般有经济压力已经学了的人来说,也可以通过上面所说的加上自己的努力脱坑,让自己的就业好一点。但是如果有高中生来问我,我的答案依旧是劝退,毕竟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太少了,希望生化材真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人类文明迈出新的一步。
再次更新一下:
我发现这个提问的回答下面有很多对生物专业一窍不通的人,而且很多人的回答都跑偏了,说生物天坑主要是说他的薪资待遇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但在单纯升学上,提升学历这件事上,我认为生物就是性价比最高的专业,最好升学的理工科专业。是可以让双非的同学能大量到名校读研读博的专业。而且是润学达人专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来看一个读生物比较成功的人三十岁左右的职业发展路径吧:(图片来源于今天的上科大招生宣讲)



上科大生物到哈佛神经生物学,最终去了meta(原facebook)做数据分析的工作

看完后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再看我下面说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
个人觉得,生物是提高文凭这件事上,性价比最高的专业。
但是就业上,有数个会被人忽视的点,而且如果自己没有深刻的意识到,你一定会被嘲笑“读书读傻了”。
一.首先先谈提高文凭这件事

为什么我没有说提高学历?因为我一直觉得“学校档次+学历”才共同构成你的文凭的有用性
没有学校档次,光有学历,你还读的是生物,那么就业上依旧没有什么出路。也许你可以靠着博士的名头去某个地方蹭蹭博士才有的人才补贴,那也就是一次性的补贴,最多不超过两年这个光环就会消失。以后的路何去何从,也许三十岁的你也不太清楚吧~
毕业于一个好的学校,直接决定了你的就业简历关是否能过去,入职后也可以迅速找到一个校友关系维系起来的圈子。虽然这都是弱人际关系,但是绝对也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后迅速了解这个地方的重要突破口。幸运的是,生化环材在这件事上几乎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容易突破的一个方向,因为各个大学都需要大量生化环材的牛马,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干活。因此会导致同一个学校,生化环材领域的招生体量一般会显著性高于其他工科、商科、文科等学科。
虽然智商也的确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的确比起数理基础要求高的学科来说,相对还是非常容易的。
由于硕士毕业后生化环材的非名校、非主流方向的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就业困难,和工科、商科明显收入会有显著性的差异,所以学生也愿意留下来、去其他学校读个博士。因此其实读生物的人,不读博就去工作,如果不是转行的意图很明显的话,一般都会被认为是“小众选择”。
当然,想要拿到一个名校的博士title还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虽然清北复交也都在招博士,但是毕竟清北复交的老师名额非常有限,一般一个青年教授头五年能有四个博士生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想要在名校里面拿到一个读博机会还是很难的事情,因为申请人数多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给他们熟悉的有能力的学生。
生物的学生要在产业界就业。博士文凭+名校title+产业界相关的主流方向/技能(+海外经历)是四个最重要的指标,其中海外经历未必一定要有,但是其他三个选项任意一个没有,你的薪酬和可上升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界尚且没有发展的很成熟,目前只有长三角地区相对多一些,珠三角地区正在努力发展。


看到其他回答里面有人一直举例农业科学的例子,是我的老本行,我还是院士的学生,而且院士当时是很不开心我走的,我走的时候院士还主动帮我介绍了工作。为什么我要走呢,是因为我想趁着年轻赶紧折腾着换个赛道,否则老了我就没力气换了。也就是为了确保上面三点里面的第三点可以变的有竞争力一点,同时第四点也可以有一定的积累。
目前来说,农业、植物科学等都算大生命科学的范畴,但是说实话就业很差,产业界基本没有,转行去主流的医药型企业也中间有很多阻力需要克服。
二.生物狗应该如何转行?

这个问题里面就蕴含了一个含义就是,生物狗所在的行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现在生物医药的初创企业都很多,虽然很多企业撑不过几年就没了,但也不断地给国家积累了好的建设经验,而且已经有若干个比较成功的企业逐步成长起来了,比如王晓东回国办的百济神州就是比较好的例子。等这一阵寒冬过去,AI赋能的生命科学肯定会在医药口首先催生一批企业的蓬勃发展,因此,生物狗的未来当然完全有可能坚守本行业的变化从而取得成功。
这个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本专业的人做科研、做药、做投资、做服务……当然也就对应的会有人做科研成为院士、做药卖了很多钱、做投资赚的盆满钵满、做相关服务行业成为张雪峰那样的小领域王者……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会跳出来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可能那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们这一代95后的人也老了,等不到那一天先把自己职业生涯消耗殆尽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开头的那张图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这位优秀的学姐,本科和博士都并没有直接就读于计算机科学、data science或者data mining相关的专业,而是生物科学、神经生物学这样的领域。可她会懂得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提前布局,不断学习数据科学和AI相关的知识,才让她有了转码的可能性。
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布局1-2个热门领域和生物的结合,其实是生物人一定要做的必修课。而且其实各种著名大学也都是这样布局的。


生物+投资=获得年薪几百万的概率显著性提高、生物+数据科学=转码成功而且科研上也有极高的不可替代性、生物+新闻素养=科普王者(饶毅、王立铭等)、生物+管理=职业经理人……
生物这个行业由于覆盖面太广阔,于是允许你你可以选择你擅长的任何一个领域去深耕,和自己的生命科学特长相叠加。从而走出很不一样富有你自己鲜明特点的人生路。
所以,如果你既没有读名校的生物博士,也没有进入目前主流的医药、医疗器械、免疫疗法等方向,还没有把自己的特长和生物叠加。
生物绝对会成为你的噩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我曾把生物学科比作人工温室里的苍蝇房——隔着玻璃能看见漫天星辰,可出口永远只有针尖大的透气孔。作为从211本科一路厮杀到顶流211博士后的老蛊虫(博士去了双非,博后退站了),我太清楚这个学科的吊诡:它永远需要殉道者,但永远只给幸存者授勋。

你问国家需不需要生物人才?看看医保账单上的抗癌药价格,看看超市货架上的转基因标识,答案明晃晃写在每个现代人的生存成本里。可问题在于,当我们在实验室培养皿里播种希望时,产业端的收割机早已划定了收割半径。
我那个搞肿瘤筛查的师弟,当年在农大熬大夜筛拟南芥突变体时,绝对想不到有天会抱着Python教程学单细胞测序分析。他现在年薪40万不假,可你知道长三角生信培训班现在卷到什么程度吗?三年前会跑个RNA-seq就能上岗,现在没顶刊子刊都不配投简历,我读博士时候,做很多转录组测序可以上大子刊的(3000一个样本,现在350一个)
说到我导师,他有的千万级品种转让费,那简直是学科幸存者偏差的活体标本。老人家三十年前在海南育种基地晒脱三层皮的时候,在三亚遇到毒蛇的时候,同期几个师兄弟(我师叔)早转行去卖农药化肥了,育种家99%的人倒在找绿洲的路上,剩下1%还得跟资本方、政策法规、市场风险玩俄罗斯轮盘赌。
我师妹现在在吉林某育种公司,硕士,毕业几年后就拿了18万年薪。至于师妹在育种公司拿18万年薪的故事,建议搭配着行业真相服用更佳。她团队去年裁掉了所有本科毕业的田间技术员——这些年轻人顶着40℃高温授粉的记录,薪资还没美团骑手高。现代农业公司现在玩的是博士带队+AI建模+机器人授粉的豪华阵容,你以为的朝阳产业,早变成了学历军备竞赛的修罗场。

生物行业的残酷在于它用理想主义当诱饵,却按达尔文主义运行。医疗赛道看着光鲜?我认识协和的八年制博士,规培时在急诊室连续36小时值班,到手时薪你可以去打听。制药领域听着高端?去年某Top10药企的研发岗录取名单清一色海归博士后,给的薪资包还没他们当年留学时的房租高。

这就是生物学的魔幻现实:当你终于博士毕业,发现产业端需要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人形自走实验仪;当你好不容易挤进药企,发现自己在做的不是创新研发而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当你以为抓住合成生物学的风口,转头看见投资人正把真金白银砸向AI制药和量子计算。那些劝退段子说得刻薄却真实:在生物圈,要么成为万里挑一的蛊王,要么变成培养基里的养分——而且大概率是后者。

可你说这学科该死吗?
看着ICU里用上PD-1抑制剂的患者,
摸着抗旱增产的水稻新品种,我又觉得那些在电泳胶前崩溃的深夜都值回票价。
或许生物行当就该如此矛盾:它既需要普罗米修斯盗火般的孤勇,又不可避免要吞噬无数飞蛾扑火般的理想。所以每次有高中生问我该不该学生物,我都指着我鼻子,
我是是2016年毕业的博士,你们看现在的我,你们去学这个东西,大概率将来还不如我。
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