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745|回复: 0

[专家视角] 基因科学的创新和闭环崛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模式创新一:互联网+

互联网的基本核心是互联和在线。

但是在国内基因行业,我们至今没有做到互联。互联除了数据互联,还需要信息互联和知识互联。科学研究中的通过基因测序得到的数据,在发表文献以后需要将数据公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公开不是互联,只是数据公开。

试想一下,设立一个公共服务器,将相关的数据发布到网上,就是所谓的互联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数据需要经过两道工序才能使用:第一道是数据的格式化,第二道是数据的信息化处理

第一道的数据格式化,会诞生了两批工种:第一批是以获取国家科研经费为支撑的数据中心。这种数据中心必须配备一定IT背景的研发人员。能做的活就是将基因数据进行格式化的存储,为制定格式化进行最底层的去冗余和数据库硬件维护。第二批是以商业为目的的数据库服务企业,这是基因产业链的一个基础环节。这样的企业通常会有一到两个核心的技术,比如互联网的流媒体处理技术服务提供商,这么小的一个环节,就能够诞生超过两位数以上的企业在抢。

同理,在基因行业,单单的一个基因大数据压缩技术,如果有一个靠谱的核心技术,即便是在科技转产业率极低的中国,也能孵化出几家不错的初创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不到五个人,以提供技术服务、软件、Saas付费模式等形式盈利。


生物信息初创企业发展迅速,往往人数不多

第二道的信息化处理,孵化了生物信息学工程师的创业。这一过程的创业公司在基因产业链中很难做大,往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并入大公司或者直接被独立收购。我们来看看互联网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个APP的创业,往往诞生的速度和死亡的速度极快,我认为这样的创业在一个平台生态环境里面其实是一个内竞争机制下的人才库储备

如何来理解呢?比如Apple Store通过这个平台生态环境,让最优秀的工程师都自己承担风险内驱动的进行创新,这样的闭环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资本市场的小型调节生态。在这样的闭环里面,最后回归的还是人才,里面没有HR,没有管理部门,没有市场部门,没有销售部门,整个生态自我驱动不断进行竞争淘汰,这就是平台效应。国内已经出现类似的平台生态系统,比如BAT通过构建平台来进行闭环的打造。


人才需要生态系统来孵化

在基因行业,也会出现这样的平台生态系统,将生物信息工程师通过微创业的形式先融合进来。一旦这样的生态系统成熟、人才入口抢占成功,标准化的制定和规则的形成是势在必得。那么会不会出现大平台下面的垂直分化呢?不会,商业的规则和资本的推动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现,最后能成功的很大可能会是从外部孵化的垂直切入

除了互联,还有就是在线。

目前整个生物行业没有实现在线。传统行业在不断被“互联网+”进行同化,通过电商的形式实现在线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一种模式。我们来看整个生物的产业链,试剂没有实现在线,仪器设备没有实现在线,医疗和科研的应用没有实现在线。作为一个拥有最多高学历人才的行业,居然没有实现高度的互联网在线化,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基因科学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

基因科学的出现,会推动生物产业链在线过程的加速。生物信息是生物行业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具有天然在线的属性。你让卖试剂的上线,动力不够,你让操作仪器的上线,没有必要,但是让生物信息分析上线,这是自然而然就能发生的事实。

笔者预测,基因行业会诞生一批企业,那就是从生物信息分析切入,形成一个数据分析大平台,然后向上游移动,将测序仪器上线,将建库和试剂上线,最后将样本物流系统在线化。另一方向下游移动,将应用出口通过云端实现在线,最终实现产业链的闭环,“互联网+”在基因行业得到实现。


信息不对称通过互联网来解决

这样的平台,解决了两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种是仪器设备信息,另一种是技术服务信息。在下一节里面,笔者会细细分析这样的闭环其实就是类似工业4.0的模式,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基因行业,还是处于2.0阶段,我们需要马上进入3.0,才能实现闭环的崛起。

模式创新二:物联网+

国内基因科学和物联网的结合还没有进入萌芽阶段,但是美国基因行业的颠覆者们已经蠢蠢欲动,很有可能未来会有一个爆点的产品成为入口。


最先出现的物联网+基因的模式,会是在DNA即时检测的小型设备上。


在最近Y Combinator 冬季班50多家创业公司的路演会上,有一家叫Diassess小公司演示了一款很酷的DNA检测仪。这款大小和U盘一般的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唾液和尿液中的DNA,检测结果通过手机APP呈现给用户,整个过程居然不到20分钟内!这款产品的推出直接秒杀需要将唾液寄到实验室的传统基因检测公司如23andMe。目前这款DNA检测产品能够检测流感、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这是颠覆基因行业的DNA检测仪


这就是用户体验的升级。如果说“互联网+”将基因行业的供应商直接带入了互联互通的世界,实现了供应商和用户的无缝对接,从而提升了双方的体验,那么“物联网+”将是直接升级消费者的体验,将用户直接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更多的“物联网+”的模式会将基因行业传统的工程师带入新的世界。


一家以色列的创业公司Consumer Physics在美国众筹网(Kickstarter)上面成功集资得到三百万美金的众筹资金,成为众筹网上面位列第四的项目。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开发了一款形状和U盘类似的微型光谱仪。这款称为SCiO的装置能够分析任何的材料,包括化妆品、衣服、植物、土壤、珠宝和宝石、皮革、橡胶、油、塑料、甚至是人体组织和体液。试想一下,未来用SCiO扫一扫水果,就知道哪只瓜更甜;扫一扫家里养的植物叶子,就知道是否该浇水了;在酒吧里用SCiO扫一扫就知道是否有人给你的酒下药;用SCiO扫一扫脸部皮肤,就知道缺失什么营养;买珠宝和衣服的时候,扫一扫就知道是否真材实料。。。


这款称为SCiO的装置能够分析任何的材料


越来越多的基因行业工程师和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们一起实现了跨界的创业。


去年美国知名时尚品牌Ralph Lauren和加拿大初创公司OMsignal合作研发出来一种带有生物传感器的智能短袖衬衣。这种智能衣物能够通过生物传感器和移动技术收集用户的运动和方向数据,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通过手机APP实现用户端的可视化信息统计。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宣布开发出一种3D打印的可植入血压传感器装置。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创造了一个纳米级别的“模孔蛋白”,这种碳纳米管能在体内用于运输药物,作为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和DNA测序的应用基础。梅奥诊所和无线传感器公司Gentag日前也宣布,双方计划开发一次性的无线可穿戴贴片传感器,面积只有药膏般大小,能和智能手机整合进行糖尿病、肥胖症和相关疾病的监控。


一种带有生物传感器的智能短袖衬衣


一次性的无线可穿戴贴片传感器


数据是死的,信息是活的,知识是通的。能把贯通的知识应用到实处,那是很不简单的事情。技术创新好比是“肌肉”,模式创新好比是“血液”,国内基因行业的创业者们只有通过跨界和思维转换,才能迅速将更多封存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出来成为“物联网+”时代的颠覆性产品。



模式创新三:社交网+

基因行业的模式创新,会带来闭环的崛起。这个闭环,就是微社群网络。

笔者认为,在微社群网络时代,社群分两级:第一级是兴趣社群,第二级是粉丝社群。连接两类的桥梁是品牌,品牌能推动消费的产生。在这样的社群里面,认同感是维护网络的纽带,最终的落脚点是产品和服务。


闭环的崛起就是微社群网络

如何理解上面的一段话呢?在传统的行业里面,通过三部曲能完成闭环:1. 定义产品;2. 寻找消费群体;3. 经营用户。在社群时代,这个顺序是反过来的: 用社群先定义用户,然后经营社群去挖掘需求,通过需求的消费驱动产品的研发。

兴趣社群是最初级的微社群,这里的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群体之间通过话题进行关联,比如孕妇社区、宠物狗社区、旅游社区等等。兴趣社群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有品牌的沉淀。没有品牌的落地,兴趣社群只能走向衰亡。


群体之间通过话题进行关联

通过品牌打造,兴趣社群逐渐过渡到粉丝社群,消费行为开始产生。其实每一个社群的成长都有这样类似的轨迹。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从互联网最早的BBS论坛到博客,从微博到微信,这里出现了社群的不断迁移,每个社群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

在我谈到的社群生命周期中,会形成一个意见领袖,或者我们称为中坚力量,这个就是社群中的部落。社群在走向下坡路的早期,往往是这些部落先开始迁移。大平台社群的迁移的过程是产生垂直细分社群的萌芽。我们想想当年流行的开心网、人人网和微博就知道了。


兴趣社群逐渐过渡到粉丝社群,消费行为开始产生

我们能够阻止这种社群的迁移吗?不可以,因为人是成长的,社交网络是动态的。笔者认为,即便是社群的生命周期很短,但是设计巧妙的社群是能够稳定发展壮大的,设计的核心就是分配角色。

海外的咨询公司Forrester曾经从网络社群行为角度提出过一种分类方法,社群的角色可以分为:创造者、评论者、收集者、参与者、观看者、不活跃分子。通过角色分配,我们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和产品来满足社群的不同角色。举个例子,创造者就是经常写微博和博客的一些网民,这样的人在美国能占到18%,而在韩国能到38%,至于中国呢,我的估计是不到10%。这一类人能够推动社群的话题讨论和激发创新能力,是平台需要重点绑定的一类角色。

美国数字营销专家Nancy White和Elliot Volkman也提出了另外一种分类的方法,他们认为社群的角色可以分为七种:社群构建师、社群管理者、付费用户、核心参与者、潜水者、统治者、联结者。当然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分类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网络的一些其他分类方法。


“人以群分”在互联网时代会越来越明显

讲到这里估计已经有人明白了笔者发起的【基因空间】一维群和二维群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了。但是通过角色的分配打造的二维社群,在目前互联网时代,如何形成强关系的社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营销的本质。网络营销的核心是找出目标客户所在的社群。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提取出用户属性,通过标签来赋予用户属性,从而吸引特定的人群形成强关系的社区。下面笔者通过两个案例给读者们讲讲这个思维。

第一个案例就是豆瓣。豆瓣是一个具有文艺青年标签属性的社区。有一位房东曾经同时在豆瓣的租房小组、58同城和赶集网等公开网站上面发布招租信息。最后这位房东收到来自各个平台打来的电话,其中从豆瓣打来的电话里面有一半以上是大学生,还有的也是很正规的租户,但是从58同城和赶集网打来电话的租户就不那么“纯洁”了。从房东的角度出发,既不愿意找“黑心”的房屋中介中心,也不愿意看到房屋被不”纯洁“的租户搞破坏,最后这位房东选择了来自豆瓣的租户。这样的“人以群分”在互联网时代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个案例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打造的“粉丝社群”。2013年11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以开放式关系链和朋友圈的概念打造了一个社群生态圈“章鱼粉丝团”。通过社群的经营和互动,整合服务体验和线下活动,短短的两个月,这个社区就突破45万人。众创、众包、众筹等互联网模式,在这个粉丝社群里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地,通过这个社群的大数据挖掘,中信银行也开发了一系列的粉丝金融产品,实现了品牌的打造和产品规划、设计到营销的一体化。


网络营销的核心是找出目标客户所在的社群

从这两个案例能够看出来,基因行业的模式创新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基因行业的技术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技术具有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内如果没有产业的转化,技术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参考。转化的目的不是服务,而是产品。基因科学的创新带动的是产品的落地,产品的业务驱动带动的是技术的创新,只是一个闭环的形成。不同闭环连接形成的网络,正是我们基因行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笔者还要补充一点,互联网思维+基因行业,难道就是做一个平台,设计一款爆品来获取用户和用户数据吗?对于消费者而言,能用低价买到的商品,为什么要用高价去获取呢?如此说来,互联网思维造就的平台,难道就是给了消费者一个占便宜的渠道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准备跨界创业的人需要思考的。


不同闭环连接形成的网络

最后一句话:生于创新,死于运营,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用户的就是好猫。

来源:基因空间  作者:罗奇斌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