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15|回复: 5

[分享] 专家建议降压仿制药「一粒不够吃两粒」,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区别何在?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在最新的讨论中,一种叫做“络活喜”的降压药再次被提起。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称自己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但换了国产药后“一粒血压降不下来,需要两粒”。
近日,关于原研药与仿制药的讨论屡屡冲上热搜。
在最新的讨论中,一种叫做“络活喜”的降压药再次被提起。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称自己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但换了国产药后“一粒血压降不下来,需要两粒”。
络活喜是由辉瑞公司开发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下称“氨氯地平片”)原研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推荐的首选降压药。
关于郑民华提到的国产仿制药的疗效问题,国家医保局已介入调查。但不少临床医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确实会建议一些血压控制不好的病人把一粒的剂量加到两粒。
目前国产仿制氨氯地平片为5mg/片,根据说明书,正常成人治疗高血压的起始剂量是5mg,每日一次,最大剂量为10mg。如果使用最大剂量,也就是郑民华所说的“一粒降不下来,需要两粒”。
很多老百姓关心,他们目前服用的氨氯地平片是否也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降压效果。对此,第一财经记者向三甲医院多位心血管临床医生进行咨询后了解到,同样是5mg剂量的疗效,络活喜一般情况下服用一片就够了,但是国产仿制药确实经常发现一片吃下去血压还是降不下来,医生根据经验,就推荐患者服用两片。
“在集采前,我们发现国产的氨氯地平片效果并不比络活喜差,但现在进入集采后,我们发现需要服用两片的患者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一位专注于高血压研究的临床医生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另有多名专家都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同。
资料来源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089631050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仿制药效果不行,那应该要求仿制药提高质量。而不是要用原研药进口药!
美国和日本都是90%使用仿制药,欧洲是77%仿制药。所以问题是要提高仿制药品质。
至于原研药进口药,除非它们大幅降价到有竞争力,否则都不应该进医保。医保应该是给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福利保障。原研药进口药可以病人自费去药店或网上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学魅力时刻+1
原文写的是专家本人(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吃一粒降不下来,自己需要吃两粒
而不是tmd教导你们也吃两粒
你看新闻学这不就把矛盾转移到“专家的胡乱指导”身上,而不是集采药物本身了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充分说明了这些所谓的大主任在照着医药代表给他们准备的稿子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乱发言多年以后,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药学常识。
对于氨氯地平这种半衰期长、渗透性好、释放稳定的药物,连缓释都没必要做,属于生物等效性可以轻松成功的品种,至少我见过复方都很容易等效,按照制剂同事的话说:这品种没什么难度。
所以我不知道这位大主任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做以上发言,至少他举的例子是完全错的,彻彻底底从原理上就是错的。而如果如这群专家所说,他们还居然想掌握用药的自主权…………那绝对不是患者之福。
说句题外话,我之前做过甲状腺手术,出院时候开的是雷替斯,有些患者说之前用优甲乐的,主任也一律要求换雷替斯。作为药物研发工作者,我知道这两者没什么区别,还是遵医嘱买了雷替斯。三个月后复查,主任根据检测结果给调了药物剂量,这次就全换优甲乐了,即便前面按照他的处方吃雷替斯的,也全部换成优甲乐。
大致如此吧,你说有没有道理,大主任们在学术会议上会给你讲一堆道理,反正稿子都是别人给它写好的,这种稿子要我写我也能写,无非跟申报资料中的立体目的与依据一样,哪个药都能给你说一堆道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争议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原研药退出,也不是集采价格太低!
很多人都搞错了现在的核心矛盾。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仿制药,或者说集采仿制药的质量是否过关?!
没有说吃药就必须要吃原研药,原研药不见得就比仿制药更好。很多基础药物都是几十年前的发明,随着科技和工艺水平提升,仿制药反超的也存在。
集采药物价格低也不是问题,便宜也有好药,几分钱一片的药并不一定就是有问题的药。药物的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等等都是可以估算的,有一些药物确实就是可以做到几分钱一片。
而且医药在某种层面并不是一分钱一分货,很多情况是 10 分钱买了 8 分货,8 分钱买了 2 分货。
为啥呢?
很多原研药在专利期内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而在国产仿制药出现以后,并没有把药物的价格打下来,反而是贴着原研药的价格在卖仿制药。但即便这样,仿制药厂也没赚到什么大钱,为啥?钱都去哪了?都花到营销渠道里了。最后的结果是搞出来了一大把的医疗腐败。
集采的意义就是把这部分价格水分挤出来。
但很多人说医保搞集采,就是在比谁家的价格低,只看价格不看质量,是劣币驱逐良币。
但这本身就不是医保的问题。药物不是普通商品,任何药物上市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审批和流程的。理论上来说,任何能走进医保谈判的药品,质量都应该是过关的,所以医保选择其中最便宜的,这种本来就是一种理性选择。
但问题来了,走到医保谈判的药品,质量真的过关了吗?或者说它们谈判前可能是过关的,那谈然后还能坚持过关吗?
且不说郑筱萸之前的,就说他之后的所有药物质量能够保证吗?
现在临床上反馈的各种集采药物的问题,是集采的问题吗?本身是药本身的问题!谁批准这种药物上市的?在上市后有没有充分的监督和监管?
这种药物即便不进集采,就这么在市面上卖难道就不是问题吗?
所以问题的核心是,老百姓对于进口原研药的需求,本质上是对于药物质量的需求,而非对于进口药或者原研药的需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物有效成分和药物制剂成品是两个有很大差别的概念,药物制剂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举个例子,过去的西医开处方,在没有电子处方的年代,手写处方上常有一些拉丁文缩写,药名通常也用拉丁文或者英文,写在药名前面的拉丁文缩写就是说明药物的剂型,也就是制剂的不同方式,这些虽然是拉丁文缩写,但大部分也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因为这些专业英文单词通常就是来自拉丁文,常见的有:

Tab. 片剂(即一般口服的药片,对应英文单词Tablet)
Cap. 胶囊剂(即一般口服的胶囊,对应英文单词Capsule)
Inj. 注射剂(对应英文单词Injection)
Sol. 溶液剂(对应英文单词Solution)
……

药物只有有效成分,而不制成合适的制剂,是不便于使用甚至无法使用的。例如,碘是一种强力的消毒杀菌剂,可以外用于伤口消毒,但不能直接将固体碘撒在伤口上消毒,这样会带来强烈的刺激性,甚至会造成化学烧伤,因此,需要将固体碘溶于酒精(乙醇),制成碘的酒精溶液,即碘酒或者碘酊,控制碘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才适合用于伤口消毒,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碘溶于酒精,这样配制的碘酒,久贮后容易失效,因为碘作为一种有氧化性的卤素,会与乙醇缓慢发生反应,慢慢生成一些其它物质,这样不仅容易失效,还容易生成有害物质。因此,实际生产碘酒(碘酊)产品,一般至少需要四种原料:酒精、水、碘和碘化钾,实际的溶剂是酒精(乙醇)—水混合溶剂,碘化钾溶于水,电离出的碘离子与单质碘生成复杂碘离子:



复杂碘离子 稳定了单质碘,使之与乙醇的反应减弱,这样制得的碘酒(碘酊)产品既保留了碘的杀菌消毒能力,又减轻了刺激性,还可以长久储存,就可以作为药品成品碘酊上市销售了。这样制得的碘酊中,碘是药物有效成分,酒精、水和碘化钾可以统称为药物制剂辅料,有效成分和辅料缺一不可。

这样制得的碘酊(碘酒)产品曾经长时间广泛用于外用杀菌消毒,但由于溶剂中含有酒精,游离单质碘浓度仍然较高,酒精和游离单质碘的刺激性还是比较强的,直接用于伤口虽基本可忍受,但疼痛感仍然很明显,对于小儿有时仍然会疼得难以忍受,加之碘升华(挥发)快,不宜用于需要缓慢持久杀菌的场合,例如用碘来治疗口腔溃疡感染,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制剂。

将溶剂改为水,并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吡咯烷酮可以络合碘,使之溶于水并稳定,就制得了刺激性小得多的碘伏,今天已经广泛使用。

碘用于口腔溃疡感染治疗,可以用较温和刺激性小的粘稠溶剂甘油来溶解碘,制成碘甘油制剂,局部涂擦。也可以用环糊精(Cyclodextrin,缩写CD,可音译为“西地”,实际可以使用β-环糊精)作为络合剂稳定碘,再加入一些薄荷脑、蔗糖等辅料,以抑制不良味道,制成“西地碘”片剂,直接口含。这些制剂都可以使得碘在局部缓慢释放,持久杀菌,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感染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所以,只有药物有效成分,没有合适的制剂工艺,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直接作为药物使用的,将药物有效成分制成合适合格制剂的“药物制剂”学科,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古到今,药剂师的地位未必比医生低,英文中“药剂师”和“化学家”是同一个词Chemist,古代和近代,很多名医自己同时就是好的药剂师,中医要会制丸散膏丹,西医也要会配制散剂膏剂片剂溶液剂。

对于西药而言,原料药厂更接近合成化工厂,生产出的原料药,只是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原料药必须在制药厂中制得合适的制剂,才能变成药物,制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比合成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更复杂,随便举几个例子:

如何除去原料药中有害的杂质或者无效异构体?
对于口服药物,哪种晶型的原料药更有利于吸收,是否需要选择合适晶型或者控制晶型比例?
制成片剂或者胶囊剂的药物,是适合在胃液(强酸性环境)中崩解吸收?还是适合在肠液(弱碱性环境)中崩解吸收?
片剂崩解吸收的速率,吸收比例,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等如何控制?
控(缓)释制剂,如何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在规定时间内以较稳定的速率释放吸收?
如何使得药物稳定,在有效期内储存时,效力保持合格?
注射剂如何纯化?如何消除致敏原?如何防止长期储存后的氧化、分解等变质现象(这类现象在注射剂上可能导致比口服剂型更为严重的后果)?
小儿用口服药物,如何掩盖不良气味?使得小儿容易接受(专业说法叫做提高用药依从性)?
……

上述问题的解决,很多还严重依靠制药厂的实际工程经验积累,难度并不低,同样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反复的试验,所用的制剂工艺方法和药物辅料千变万化,绝非一个简单的原料药有效化学成分能涵盖的。因此,即使各制药厂,包括原研厂和仿制药厂,拿到的是一样的原料药,制造的实际药物制剂,受到药物制剂工艺和水平的影响,实际药物制剂的的效果也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会相差很远,这就是为什么仿制药需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原因,这种“一致性评价”并非只是有效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一致,而是要保证仿制药药物制剂与原研药药物制剂的效果一致。

只是简单按照药物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来仿制药物,完全可能得到与原研药效果不一致的实际药物制剂。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广“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一件大好事,非常有助于我国仿制药质量的提升。

但,任重道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