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我是心血管内科医生,我来说说我的感受吧。
首先表明观点:中医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前两天我写了一个回答,是关于云南白药加了氨甲环酸的讨论。在我的回答中,我揭露了大量所谓的“神医”“神药”“祖传秘方”的真相,也是我平时在医院工作常常碰到的情况。很多的伪中医、江湖骗子打着中医、中药的旗帜招摇撞骗,甚至用激素做成药丸,给患者吃,耽误了很多患者的病情、危害了百姓的健康,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是深恶痛绝。
但是我只是针对伪中医和江湖骗子,而不是针对中医,但是收到了很多的评论,却对中医落井下石,甚至要求废除中医、中药。对此我非常的痛心,感觉有点矫枉过正,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的外婆就是一个乡村医生,她识字不多但是学到了其父亲的很多医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确实帮助了很多的人。
再说说病房的感受吧,我发现越是医术精湛(西医)的医生,越能够对中医有公正、客观、积极的评价。有次和我们的科主任查房,他就和我们说了很多,给我们分析了中、西医的利弊,感觉受益匪浅。西医的优点是严谨、和现代科技工业相结合,但是西医医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西医的体系非常完善,但是分科太过的细致,往往很多专科医生不了解其他的领域。我举个例子,之前有个肝癌晚期的患者来找我们看病,我们查阅了他既往的检查结果,发现半年前他因为其他原因在外科住过院。当时的肝功能就存在问题,但是外科医生没有继续追查,只是帮他用点药护护肝,把手术做完就让他出院了。手术是做的很漂亮,但是病人现在肝癌了。这类的事情比比皆是,有些患者常常和我说,医生说他没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不是没问题,只是那个医生所管的领域没问题而已。
再说说中医吧,中医的弊端是,未能完全和现代科技和工业完全衔接,存在不严谨的情况,看很多中医转化而来的中成药,说明书的副作用都写着不详。所以中医常常会被伪中医或者江湖骗子利用。而且缺乏大数据、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也难以为循证医学所接受,难以在国际上放在台面上面讨论。但是我觉得这些的缺点都是可以改善的,而且现在我国的中医人也在往这方面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医疗法和中药,被写进了中国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和更高水平的文章。
但中医有个优点,是值得每个医生借鉴的。暂且不提其疗效如何,但中医看问题从大处着眼,有一种大局观。人毕竟是一个整体,虽然现代的医疗很先进,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单单从一个局部出发,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说不定问题会越治越多。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如果当时首诊的外科医生,可以不仅仅满足于解决他科内的问题,而是能够继续帮他追查,或者叮嘱患者到感染科继续诊治,那么结果会完全不同的。虽然大局观是个观念,但是很重要,很多的医生在一个领域钻的太深,往往会忽视了整体。很多时候一个观念就能救人一命。
再举个例子,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所以有冬病夏治、三伏天艾灸等。我们做医生的,也发现疾病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天气骤变的时候,心衰等疾病容易加重,病房也是人满为患,我们基本可以根据天气判断患者的大致数量。但是指南往往不会教你在治病过程中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化?因为这样的研究太难了,受到的干扰因素太多,但是你能说这个问题不重要吗?如果一个医生可以学贯中西,对待具体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对待整体有宏大的格局,岂不是患者的福音。
除了大局观,我非常欣赏的中医“治未病”的观点。这和西医的预防医学不谋而合,但是西医普遍偏向于治疗,预防其实是薄弱的(传染病除外),就像人的一项能力非常突出,另外的能力会被抑制。中医来源于自然,古代对于疾病的手段非常有限,所以很重视治未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更加丰富的积累,可以通过把脉、观察等发现人身上细微的变化,通过中药、改善生活方式等提高自身免疫力,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我觉得这是中医的优势。我也有一些中医朋友,有事没事就帮我把把脉,指导我调理身体。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医学分为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很多人常常误认为有了循证医学,经验就没有用了。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经验还是很重要的,而中医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如果轻易否定是不是太可惜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西医和中医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医要扬长避短,借助现代的科技和科学思维,重新发展中医。中国几千年的中医,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宝库。我国第一个科技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就是受到中医的启发,才发现了青蒿素,造福了人类。中医和西医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的,中医在一些有特色的领域是大有作为的。而且为了我国传统医学更好的发展,我们也要拥有更高的科学素养,期待以后有一天当我们聊中药、中医的时候,用的依据是cell、nature的研究结果,而不是说隔壁老王、亲戚老李用了都有效。
补充
得到了很多的肯定,也受到了很多的质疑,感谢大家,根据反馈我也做了一些调整。有位网友写了写文反驳我,那我就补充说明一下。看他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科研功底很扎实,文献也引用了很多,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实非常的可笑,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临床,不了解医疗,是典型的拿着文献就想给人治病的主。
临床研究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把研究结果当作唯一的诊断依据,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任何的实验证据能够成立,都需要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够成立,入组的标准有所改变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他所谓严谨的论证都是脱离特定的前提的,更别说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了。举个例子,给一个30来多岁的年轻人制定制定降脂方案,和一个80岁的老人考虑的东西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实验研究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金科玉律,做出怎样的诊疗,还得结合医生的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
其次,医生的临床观察非常重要,任何循证医学证据的得出,第一步都是医生的观察判断和假设。科学是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也是每隔一段时间指南都会更新一次的原因,而且医学不是化工,受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往往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降脂和老年痴呆的关系,循证医学上还没达成共识。这需要医生保持敏锐的判断,不仅要要会参考文献,更要保持怀疑的心态,这样才能促进医学更好的发展。而他完全忽视医生的经验和观察,仿佛现在的医学大厦已经完全建好,任何的治疗文献都写好了,你的想法胆敢和循证证据不同,那么你就是没文化,不科学。按照他的逻辑,诊疗指南也不用更新了,已经好到尽头了。
最后,看他写的文章,我完全看不到人的存在,把患者不当人看,患者就像机器,从来不用考虑个体差异,经济情况,家庭心理因素,反正我的实验是这样的结果,你就得这么病,医生就得这样治疗,否则就是不严谨,迷信,宗教。医生看病是在病房看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面对着电脑的,更不是在秀你的优越感,患者不仅仅是一堆数据,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看病除了看文献还要看很多东西的。
参考文献
Dizziness among older adults: a possible geriatric syndrome.
Tinetti ME, Williams CS, Gill TM
Ann Intern Med. 2000;132(5):3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