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30|回复: 5

[分享] 中国与日本科技在各个领域优劣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关于中日科技的问题一直很疑惑 像大型重工业的建设好像是中国厉害 但汽车 相机等等是日本厉害 航空航天 超级计算机是中国厉害 但中国的诺贝尔奖缺比日本少太多 请专业人士在军工 生活 科研等各各方面比较一下中日科技
然后又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发动机?这谎言打断了中国人脊梁  不知可信度与价值多大

类似问题:
中国与印度科技在各个领域优劣如何?
中国与美国科技在各个领域优劣如何?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22467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想多了。
工作关系,供职于一家相关光学国家单位。
就单反来说,很多人说我们为什么造不出单反,有些可笑的人甚至觉得单反的技术含量堪比造航母。
其实就两个字!
成本!
民用领域成本是个大问题,能从日本买低价的部件为什么要买高价的国产?在价格面前什么爱国心啊之类的估计......
顺便谦虚的说一句,我们的cmos比日本落后不了多少,军用的cmos相关部件就是我们单位在做。
我们单位还在进行一些光学材料方面的前沿项目,这些项目随便拿一个出来的投入资金和现有的成果都能让人惊讶。
其他的不说了,我不是科研人员,我们单位的科员人员也没时间来这里科普。
说的比较隐晦,大家自己领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在中国人眼里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那就是中国和外国!
个人认为,在目前,整体上来说,日本是入不了中国的法眼的(也就是个别领域),我们的目标是瞄准美帝,瞄准全世界的!(这里再强调一下,整体上中国目前不屑与日本比,评论区有的说日本这个行,那个行,中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就另开一个回答,用具体数据和指标列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反正我是懒得去比。)
一张图就可以说明问题,科技是经济的动力,经济是科技的支撑。


GDP总量
要具体的列举也是一个体力活,需要大量码字!这里就偷懒了,直接贴两篇文章!大家做参考。
看脸的时代,先上高颜值的!
中国日本机器人对比:一个逼真 一个表情到位


中国的佳佳



日本的ChihiraAico
再贴这篇文章,作者两年前写的,还是很中肯的。两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华为手机、量子通信卫星、长征五号、天眼望远镜、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超级计算机等等等等。可以说,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中国的发展毫不夸张。
文章如下
笔者来说说中国和日本所谓科技水平差距:过高估计必盲目自大,低估自己必自卑_MR唐_新浪博客中日科技水平差距,只是个别领域有差距,并不是整体都有差距,我们与日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微电子制造装备、光学仪器制造装备等跟光学有关的领域,我们也有很多领先日本的技术。

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大概和70年代的中国差不多。追赶了30年,到80年代初的时候基本追上了西欧的主要发达国家。不过之后的进步速度就开始放缓。

一、中日科技差距在哪里?中国目前的高端制造业整体上已经追到距离日本10年左右的程度。而且在有些领域互有长短。
1、差距比较大的是微电子制造装备、光学仪器制造装备等跟光学有关的领域。
2、中国在材料科学的技术储备方面和日本的差距还比较大。材料科学是个力气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砸钱攒年头来慢慢积蓄。

二、中国领先领域在哪里?
1、航天领域。航天领域就不比日本差,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全球导航方面领先日本,导弹技术就领先日本,当然日本也是被限制发展的;
2、航空领域。中国的最尖端的歼20战机已经试飞,但是日本的“心神”还仅仅停留在概念机。中国的有比较完整的军工体系,日本的军工要靠美国的帮助!
三、被过分拔高的日本所谓的尖端科技有哪些?
1、比如日本有索尼可以制造最顶尖的液晶视屏,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能研发制造军用战斗机多维彩色显示器,平面水平显示器,这些都是来自德国,意大利。
2、全球定位系统。不要说中国的自主北斗系统了,就说说GPS系统。中国在获得民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产品以后,随即经过自行开发,将其转变为军用高精度的GPS系统。并且,早已列装部队。再看日本,民用全球定位系统在日本应用,远远超过我们。但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将其转化为军用的GPS系统,目前日本军用系统依旧依靠美国。
3、工业智能自动化系统。这个技术早于80中期,日本就开始进入实用阶段。而中国只是90年代才拿出来。但是,日本军用智能化系统,研发却大大滞后。直到90年代末才出现。而此时。我们的军用机械人已经进入部队。然后,开始普及到民用警用。而日本虽然成果丰富其结果一半被美国所占拿去。至今日本军用全智能机械人系统,依旧依赖美国。至于日本2000年以后自主开发的那几艘水下机械人。未免为时晚已。
4、火箭远程制导技术。有很多人在网上把日本这个技术吹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日本研制芯片能力世界闻名。美国阿里亚纳火箭顶尖控制系统芯片一半来自日本。而日本火箭自80年代中期研制,2000年才第2次成功,历经10年。如果再将其转化为战术战略运载火箭,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但是,估计中日那时DFXX可能都开始部署了。
5、钢铁冶炼技术。日本,在钢铁冶炼技术是世界顶尖地位,而中国精炼钢不过刚刚起步。但是,目前解放军可以制造,研发一百四十零毫米口径坦克炮。而日本连120毫米炮都要完全仰仗德国莱茵钢铁。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悲哀。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民用技术领域,确实在许多方面在世界上处于一流的技术水平。但是在军用先进技术水平上,日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笔者举例说说陆战之王坦克:
1、火力。现代坦克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是不亚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顶级工业成就。能搞这个东西的,无非就是六个国家:德国+联合国五大流氓。
就坦克火炮身管制造电渣重熔技术来讲,水平最高的是中国和俄罗斯,其次是德国和美国,再次是英法两国。早在1981年中国就制成了世界最大的200吨电渣重熔炉并将此记录保持至今。中国从60年代开始北方一直受到苏联坦克重装集团军的现实威胁,所以在坦克火炮研究上下足了功夫,取得的经验是日本人无法比拟的。
日本恰恰相反,因为缺乏电渣重熔相关的技术设备,战后的74式和后来的90式都是采用从英国和德国原厂购买的炮坯,然后用从德国购买的机床加工成坦克炮成品--号称“完成国产化”,日本在坦克炮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储备。不要被日本民用技术的所蒙蔽,民用技术和军用技术压根是两码事,前者要考虑成本,成本高了卖不出去,后者仅仅需要性能先进。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进行过120和105坦克炮的研制,而且还声称能够接近M68和120L44的水平,但是这是金玉其外,捡好听的说。其实这二者的身管技术来源却匪夷所思:说出来可能不信,但是日本这两款炮的身管技术来自于石油钻井的钻杆,由此可见日本钢管技术的匮乏到何等程度?而日本声称的接近120L44的水平,也仅仅是在某些单项测试的数值比较接近而已,在自紧(注意不是单壁自紧,因为钻杆工艺基础发展的东西就要说单壁自紧了)烧蚀,膛压,寿命等等几乎所有指标上都无法满足军方的设计要求最后不得不放弃自研而改为采购汉斯的120L44.。。。。。。。(注:坦克炮不能使用合注和连锻的方式进行多块电渣钢锭的连接。必须是单块电渣锭子。而且是要在炉子里调质的。这就要求炉子必须能在炉内拉出长6米以上,直径200毫米以上的圆柱体,并且在调质的过程中要保证从头到尾的调质的精确,也就是两头两平--无论设备和工艺,日本都不具备)加工设备更是如此,日本本国没有能够用于加工坦克炮管的精密旋锻机,只能从德国进口;加工机床呢,不要被鬼子的民用机床给骗了,加工物件6米以上的机床日本企业根本造不出来,也只好从德国进口。所以说军用和民用是不同的,日本制造的仅仅是相对便宜的民用品,很多军用高科技领域俄罗斯乃至中国都远远强于日本。
2、穿甲弹。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其他的文章已经说得太多了,一句话“都是当年被前苏联的重装集团军给逼出来的”;日本呢,有资料显示90式坦克一直采用从德国进口的DM33穿甲弹,DM33啊,同志们,30年前的东西,均制装甲钢400毫米的水平;我们出口巴基斯坦的都能达到600毫米,何况自用的。
不是说日本的高强度合金很厉害吗?机床刀具,开山凿岩的还有轴承钢模具钢---那是民品,和军品比就是玩具。坦克穿甲弹那是高硬度碳化钨,硬度接近于贫铀,仅次于金刚石,中俄美三国在高硬度钨合金研究领域居于前三。
3、观瞄火控。拳头硬了还要耳聪目明才是,日本是个什么水平呢?别被民品市场上什么日本的左一个CCD 右一个单反给骗了。那是民品,而且是低级民品。真正高级专业相机都是欧洲货,至于日本的CCD都是美国军工和宇航项目多年淘汰下来的渣渣。
从日本间谍卫星的水平就可以探知日本在该领域的水平了---美国可以做到0.1~0.2米的分辨率( 车牌辨识) ;中俄也做到了0.5米;日本呢,最高水平吓死你---2米。
其实不妨揭个短,被无数国内童鞋吹捧的日本的90式坦克的火控。。。。。。也仅仅是实现了稳线,而没有实现完全稳像。。。。。。。所谓的自动跟踪,不过就是个简单的角速度器罢了。。。。。。。热像也只有2000的视距,识别距离仅为视距的XX%,不知道这些扔出来,是不是会让很多人觉得窘迫万分,难以接受呢?这还不算那故障率高达1X%的装弹机呢。
其实还没有揭完涅,嘿嘿,比如那个YAG测距仪,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普通的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结果日本不知道怎么搞的,搞的这玩意和热像频率有些接近(导致冲突?不清楚原因)。。。。。结果就经常出现热像看得到,测距仪测不到的搞笑场面。。。。。你说说日本人有多笨蛋,哈哈。

4、发动机。日本一直缺乏大功率柴油机的研发制造技术。小轿车的发动机也许还可以,毕竟是很容易从欧美弄到的民用技术(日本偷技术倒是很厉害)大功率柴油机就不行了---那个90坦克脏乎乎的二冲程发动机10ZG ,个头比德国MB873早期型号大了1/2,还整整晚出来十年。本来二冲程发动机优点是,体积小,升功率大;但容易过热,废油,故障多而且寿命短,结果本子给90搞的10ZG ,优点一样没有,缺点倒是放大了不少,90坦克夏天爬大坡没事就爆爆缸的两冲程发动机,那冬天太冷了不敢开出加温车库的悬挂(又是笑点)。。。。。。。。
至于自动变速箱,我们99大改使用的CH1000综合液力自动变速箱据称性能已经超过了法国勒克莱尔使用的ESM500全自动变速箱,达到了豹2坦克使用的伦克HSWL-354的水平,性能领先世界。日本呢?所谓日韩无重卡--很重要一点就是日本无法自研生产先进的重型车辆自动变速箱。
5、装甲。日本虽然没有公开其装甲技术,但是其整体水平还停留在非约束状况,日本也承认90式坦克的防护仅仅是位列世界中流水准。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要研制以钛合金和碳纤维为基础的约束陶瓷装甲技术,而这项技术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在苏联和东亚某过开始应用,按照目前国际装甲水平的发展判断,以40吨车重想抵御穿深在600以上的脱穿的打击,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的模块化,都是在主装甲外面挂上形形色色的附加件,称之为模块化。。。。。
靠这个去顶大口径脱穿?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看看炮长镜到炮塔前部的距离,就算日本搞成了钛合金约束陶瓷装甲,有了1.0的系数,这个厚度才多少?相比现在三代坦克动辄600的厚度,别说日本的装甲技术逆天,也别说火星,更别说日本在装甲技术上落后世界水平N年,就这么个烂货,还有人吹捧?
目前坦克装甲研究水平最高的国家---俄(不要被阿拉巴子手里面的猴子糊弄了)、中、德、英。。。。。美国呢?抛去电磁装甲什么的糊弄人的虚幻未来技术,这个领域美国还真的落后于上述四国。只能冒着让坦克乘员得白血病的风险用乏铀制成 装甲救救急,当俄中德的主战坦克都装上了以钛合金和碳纤维为基础的约束陶瓷装甲时。美国M1A1还是非约束符合装甲水平。

所以说。过高估计必然盲目自大。低估自己又是自卑。因此,我们应该抬着头迎接任何挑战,而不是低头在一旁颤抖。

更多关于中国经济科技的信息可以移步这里
中国真的能在未来抗衡美国么? - 者也的回答 - 知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各位,这个完全没有必要撕逼,推荐大家权威读物2016年版《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出品,每年一本。这是我们单位必读书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拿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你们真是够了。
所有需要基础积累、技术迭代行业中国大多不占优势
(补充3:所谓不占优势,就是中国能造,但是精度、成本、可靠性、规模化生产能力..........你懂的-----》总有一项或者几项比不过)
(补充8:有些朋友认为中国航天体系全是比日本有优势+航天技术需要基础积累、技术迭代-----》所有需要基础积累、技术迭代的行业中国都不占优势结论错误,不严谨;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刚才我回复有点冲,回头想想确实有点问题。不过我考虑的是中国体系全是因为国际航天技术分工不带中国玩。这也是一个无奈的优势啊,因为不带中国玩,中国的商业卫星反射市场......就被打击的七零八落。航天技术日本分工发展、侧重的肯定在同领域类胜过中国,不过体系不全是他的弱势。不过他能参与国际航天技术交流合作也是又一个优势啊,抵消了吧...........为了严谨地加了个“大多”。)
实际上就是:蒸汽、电气、微电子革命中国也就搭上了3.5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车了,所以
也就IT这个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还行。其他工业革命兴起的产业你拿什么和别人比?基础都不一样好吗?人家好歹都积累了50年到上百年了的,技术、经验和专业人才都累积了n代了...............汗。


中国在蒸汽革命(机械制造、金属加工铸造、材料科学、冶金、煤炭工业......)电气革命(电机、电器、医药、生化、石油加工......)微电子革命(芯片、数字电路、光电.....)失掉的省掉的科学技术、失败经验、实验数据、加工技巧等一大堆都要补啊.................

举个栗子:
               没有精密机械制造+先进冶炼技术积累(1、2、3代工业革命持续发展)-----------------------------》得不到高纯度硅
              没有精密机械制造+电路设计制造技术积累(1、2、3代和2、3代工业革命持续发展)----------》得不到高精度光刻机;
               没有光刻机+高纯度硅+集成电路设计理论、技术、实践积累(2,3代工业革命持续发展)----------》得不到性能优异的芯片;
              其他的比如各种3D晶体管、硅锗新材料、碳纳米什么的,都是一点一点技术积累过来后的在发展用来打破技术局限的;不打好基础,飞不起来。
中国必须一边引进别人淘汰的上或上上一代生产线,自己消化吸收才能慢慢赶上别人的脚步并超越。先学会走,在跑吧。

苏联援助的那一套帮助很大;但是啊,全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培养一代科研人要多少时间?至少平均下来要20年吧(去掉中间失掉的十年)+改开三十多年............所以..........共和国60多年,现在的成果不错啦。但是在精密机械加工、材料科学、精密击床研发制造、金属铸造、芯片、数字电路、生物化学、医药研发...........等一些领域还有差距要弥补的。
二战后从农业国爬到工业国成为“列强”的也就中国一个了吧?(南非、巴西、阿根廷这些陷入陷阱,经济衰退、低迷的就不要算了.....)
八国联军:英法德日 意奥美俄
八国集团:英法德日 意加美俄
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都不好。科技树慢慢点吧。
希望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弯道超车

补充1: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时候还不兴“封锁”。到了苏俄、中国一建立,得:政治、经济、科技封锁都来一套;倒是文化输出输入的挺high。
补充2:
以下都是我觉得:
1、中国高等教育细分有问题。专科重视不够啊,机械设计、电焊、模具制造、零件加工...方面的实践技术型人才是在是太少了(脱离实践,空谈理论的本科生太多啦),没有这些人才,怎么有精密机床,没有精密机床......如何有一套相对精细的工业体系基础(尤其是在高精尖领域)。
2、本科教育松紧度有问题:要有高中教育严厉的1/4的话...画面太美不敢看;
3、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确实要改革啊,闭门造车比较严重,我觉得从研究生教育开始,学校和社会、企业就要紧密联系起来。我觉的本科教育市场化难度大、会加大教育不公平而且可行性不佳;研究生及以上教育市场化研发才有竞争力啊。
补充4:
军工方面比较意义不大,中国几乎完胜;谁都知道日本被美国卡住脖子;
大规模投资金搞:火炮技术、战机航发,全球定位系统,宙斯盾系统,萨德研究和研制、核武测试.....什么的,你让美国爸爸作何感想,臭小子想翻天了是吧,我军队在你家门口呢,老实点;
事实上日本的材料科学、金属制造加工、精密机床制造及技术工人等等这些中国如果有的话.....国产发动机也没有这么命运多舛啊..............哎。总之还是积累不够啊。
补充5:
这年头不吹美利坚民主灯塔、人类希望开始吹日本了吗:
{
新的秋季 回复
上善下流(作者)
另外在量子计算机领域,日本的研究非常的深入。没有日本的基础研究,根本就别谈什么量子计算机。
D-Wave量子计算机,多项基础技术出自日本--财经--人民网}
我:
你想说什么?
我说了有差距。但是目前新出来的科技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超越(错别词,是差距)能像实际正在运用的科技那么大?
“没有日本的基础研究,根本就别谈什么量子计算机。”搞得量子计算机理论就日本一己之力搞出来的一样;没日本,就没有量子计算机理论了一样。
牛皮别吹破天了。
理论研究中的技术,谁先实用起来来时候才能决定生死;现在都互相共用研究、实验成果..............真到实用阶段,看谁牟足了力发展;真以为中国现在还是大清朝啊。
让我来教教你如何打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F%E5%AD%90%E8%AE%A1%E7%AE%97%E6%9C%BA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蒂芬·威斯纳在1969年最早提出“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设备”。而关于“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处理”的最早文章则是由亚历山大·豪勒夫(1973)、帕帕拉维斯基(1975)、罗马·印戈登(1976)和尤里·马尼(1980)年发表。史蒂芬·威斯纳的文章发表于1983年。198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使得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变得丰富起来。1982年,理查德·费曼在一个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紧接着1985年大卫·杜斯提出了量子图灵机模型。人们研究量子计算机最初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探索通用计算机的计算极限。当使用计算机模拟量子现象时,因为庞大的希尔伯特空间而数据量也变得庞大。一个完好的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则变得相当可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理查德·费曼当时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统所构成的计算机来模拟量子现象则运算时间可大幅度减少,从而量子计算机的概念诞生。
量子计算机在1980年代多处于理论推导状态。1994年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量子质因数分解算法后,因其对于现在通行于银行及网络等处的RSA加密算法可以破解而构成威胁之后,量子计算机变成了热门的话题,除了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着力于利用各种量子系统来实现量子计算机。半导体靠控制集成电路来记录及运算信息,量子计算机则希望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 1994年,贝尔实验室的专家彼得·秀尔(Peter Shor)证明量子计算机能做出离散对数运算,而且速度远胜传统电脑。因为量子不像半导体只能记录0与1,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如果把半导体比喻成单一乐器,量子计算机就像交响乐团,一次运算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状况,因此,一个4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解开1024位电脑花上数十年解决的问题。

一般认为量子计算机仍处于研究阶段。然而2011年5月11日,加拿大的D-Wave 系统公司发布了一款号称“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设备“D-Wave One”,含有128个量子位。该量子设备是否真的实现了量子计算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即使有证据显示D-Wave系统在运作时确实出现一些量子效应。
2011年5月25日,洛克希德·马丁同意购买D-Wave One。南加州大学洛克希德马丁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心(Lockheed Martin Quantum Computation Center)证明D-Wave One不遵循古典物理学法则的模拟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运算模型,而是量子退火法。该论文《可编程量子退火的实验特性》(Experimental Signature of Programmable Quantum Annealing)发表于《自然通信》(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2013年5月D-Wave 系统公司宣称NASAGoogle共同预定了一台采用512量子位的D-Wave Two量子计算机。
2013年5月,谷歌NASA加利福尼亚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D-Wave Two
201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的陆朝阳、刘乃乐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
同年发现了世界上稳定度最高量子存储器,建构实用量子计算机更进一步。
2015年5月,IBM在量子运算上获取两项关键性突破,开发出四量子位原型电路(Four Quantum Bit Circuit),成为未来10年量子计算机基础。另外一项是,可以同时发现两项量子的错误类型,分别为Bit-Flip(比特翻转)与Phase-Flip(相位翻转),不同于过往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找出一种错误类型,使量子计算机运作更为稳定。
2015年10月,新南威尔士大学首度使用制作出量子闸
2016年8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由5量子比特组成的可编程量子计算机


上善下流(作者) 回复
新的秋季
我就给你一段话:基础技术=============基础理论。这就是你的逻辑。
所以我看不懂你的逻辑。再见。
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啊。评论里贴一大堆日本核聚变、量子聚变如何如何牛B,闪瞎眼睛。
可我回答的明明是现阶段已经大规模使用的、推广的科学技术水平差。
精神日本人?太平洋没加盖。

补充6:
韩、台、新加坡这些国家或地区和中国没有可比性!!!
体量小,无需多丰富的科技树就能养活人,而且他们是美日优先转移底端、换代产品线的地方。
韩国垄断财阀当道,左右国民经济,拿出手来的也无非就是液晶、内存、芯片等微电子行业。研发资金投入不用太分散,而且没有高新技术禁运..........武装桥头堡是很有必要的。台湾现在啥情况我就不吐槽了。新加坡..................我就告诉你,把新加坡移出马六甲,他就萎了你信不信?
我倒是觉得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低,消费市场大,后发国家底端产业未饱和;所以很多方面都要引进”先进“技术来填补空白,占有市场,没有心思独立研发(因为时间+金钱,你还没搞出来,发达国家又淘汰了一代产品线,得,被人引进,自己亏大了........),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都是这样。而且国外还喜欢“阴”中国企业,我有技术(就算是淘汰的)我不放,等你搞出来,我给你个降价大处理,直接打击然后兼并或者搞死。像网络技术(中兴华为)互联网的(阿里、腾讯)聚变、量子、这些起步一样,就没多大差距,有些还有优势;
至于体制问题............我觉得真心没多大关系吧。小企业没有资金+金钱来研发,大量投入实践和资金未来盈利期望低,亏本概率大。只有先做大做强才能和国外巨头竞争啊。像日本那样存在小企业的,除非有“核心”垄断技术,不然不可能在大公司碾压下存在的,只能依附,成为零件加工、代工地。你这样说,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这些,肯定也是体制问题了.............
中国的制度至少保护了脆弱的民族企业和基础民生、国防安全等行业免遭国外资本的侵吞和控制;真让国外资本操控了.......巴西、阿根廷..........就是前车之鉴吧。利大于弊,现在就是慢慢整顿提高教育、科研行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和活力。

补充7:
不要只看成品啊,要看到成品后面关联的工业体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体问题不具体分析我也是无奈。
中国航天体系全,独立自主,这一点既是优势也是无奈之处啊。
考虑政治环境,国际航天市场不带中国人玩啊。
日本在国际航天工业里面有分工,人家不需要发展全套。
就他所获得的、发展的航天方面技术而言。我国在同领域是有差距的好吧?
而且航天工业关联的基础工业更多好吧:精密机械制造、金属铸造加工、材料科学、电子电路设计制造、飞行控制技术.................
补充9:我真不想和某些人扯淡了:
汤培俊胡扯的本事真不小啊!还蒸汽时代落下的技术积累,我都快笑吐了,好不好!
我他妈还冰川时代落下的技术呢!啊呸!
我也会:啊呸,火星人滚回你的星球。
中国的材料科学、机械加工精度、集成电路设计、化工。。。。具体到医院里用的核磁共振等医疗器材、我们学校里用的机密机床,实验室里用的高精度仪器,农业自动化生产机械为啥都是大部分都是国外的,你倒是给个为什么的答案啊?不是积累不够,外国封锁,难道是国人不想要,不想造、买自己同一精度、耐用性的产品?
(我就说我经常见到的,以往农机到农村割稻,都是久保田;这两年才有零星国产机,你知道我爸尝试国产农机后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么?洒的稻籽太多!!!!!这种差距是天上掉下来的?
你拿过来产品用,你知道西方为了得到这种产品,用了多少手段,试了多少技巧,用了多少种材料,累计的多少认知,尝试了多少配方,更改了多少次设计方案,工业换代了多少年?有几代技术工人的经验、技巧积累么?
这些失败的配方就没有意义?这些失败的加工方法就价值为0?就不能让你详细各种金属、合金材料属性?知道他们的可用领域?美国、日本、西欧给你技术从研发到实践的所有技术资料了?还是只给你最终产品,培养操作工?或者拿个过时的和你要大钱?你不清楚?

在新型材料研究上,中国没有落伍,但是在商业、民用领域,你知道每年购买外国机械设备花了多少钱么?
就你这狭隘的思路,我也不想和你讨论。
喷子,走开。
推荐:
中日之间的科技水平有多大差距? - 中国 - 知乎
中国航天和日本航天技术谁厉害些? - 运载火箭 - 知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就我熟悉的领域随便说两点。
科研用的仪器国产的真不如日本的,当然也包括德国、美国、我们都不如。
这些个领域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呀。随你一个高校想要搞科研不投入个十几亿就买不下来这些东西。而且维护费用极为高昂,核磁共振换一次液氦你试试看。如果到时候国产仪器到了可以用的那一天,国外靠着中国养活的仪器厂家就有可能要被中国企业兼并重组了。希望可以来的猛一点
2333333

比如国产的质谱仪那就是差人家岛津的很多,我们国家去年才生产的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
岛津和我们学校有合作,但不是那个组的,不知道做的什么。
搞科研的这东西有多重要那应该不用我多说。

日本也制造过一台超强场核磁,24T、分辨率也是全世界最好。
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独立研发高分辨率(>800MHz)核磁共振仪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有一台7T的医学影像核磁共振仪。但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
还比如日本电子生产的透射电镜。点分辨率0.08nm。我们还在无力达到这个水平。0.3nm应该是极限了吧。而且还不能量产。
这台机器就是这个变态的分辨率





还有那篇文章是在自打脸吗?里面的HIIB可是技术水平比长征五号高到不知哪里去的火箭呀。
531吨可以送19吨的LEO。长征五号800+吨可以送25吨、差一点。
HIIB的LE-7A真空比冲440s、推力224吨。
相比于YF77的418s、71吨。我们差距还有点大。关键就在这个发动机它用了分级燃烧循环,比燃气发生器强一些,难度也大很多。
-----------------------
某几个答案的同学自我膨胀过度了,在我们国家连一个小小的空调压缩机(没有独立知识产权)都生产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努力工作认真提升实力吧。
-----------------------


好吧,整个楼里还有一群妄自菲薄的也出来了。这种问题的比较需要专业性。刚刚看到的有个人说的:单机浮点能力京比神威太湖之光要强,所以太湖之光还是差了。这是要笑死人吗?确定是哪怕懂一点点计算机的人说出来的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