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质谱,搞不起来?大概有以下这个方面的原因:如技术制约、产业化能力严重不足、产品质量与细节差距明显、性能指标有待提升和市场接受度与定位比较困难。 01技术制约 国产质谱仪在核心技术上面仍面临挑战,我们都知道,质谱仪器研发投入大、技术创新难度高,需要全面掌握质谱相关的精密机械、精密电子、电子离子光学、软件、自动控制等技术。虽然近年国家大力对质谱研发提供支持,国内质谱专利申请数量也有所增加,但在专利转化、生产工艺和核心专利上仍然落后。 具备高性能质谱产业化能力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全球质谱市场基本由安捷伦、赛默飞、岛津、沃特世、布鲁克等国际巨头垄断。特别是在加速度质谱这种特殊分析法上,仪器对于工艺及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型化、紧凑化更是难上加难。 02 产业化能力严重不足 国产质谱仪的产业化进程困难重重,2016年质谱仪进口金额高达5亿美元,国内中高端质谱超过40%的需求来自于制药和生物技术相关领域,这些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从中国科学院2024年仪器设备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中标结果可见一斑,在这个预算1.3亿元的项目中,外资企业占据绝对大头,日本电子、沃特世、徕卡、蔡司等知名外企斩获大额订单,仅有一家国产品牌安徽创谱仪器突出重围,这表明国产质谱在产业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03 产品质量与细节差距明显 国产质谱仪在产品质量和细节处理上与进口产品存在显著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加工粗糙、螺丝螺帽容易损坏、气路管道锥面焊接不光滑等基础制造工艺问题。 在软件方面,国产设备通常只能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功能,缺乏对仪器的反控能力,无法从电脑上量化控制仪器参数。自动化程度较低,多数设备仍需要手动调节,依靠针形阀控制气路,而进口设备则普遍采用电子气路控制(EPC),特殊检测器部分如FPD、NPD等的质量也难以令人满意。 04 性能指标有待提升 国产质谱仪在关键性能指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温控精度在接近室温时误差较大,仪器噪声明显,特别是风扇电机或叶片产生的噪声问题突出。 色谱仪柱箱热容量大导至降温时间长,保温材料性能差又使得仪器体积增大,柱箱温度难以提高,这些技术短板直接影响了仪器的分析精度和稳定性,使得国产质谱在高端应用领域缺乏竞争力。 05 市场接受度与定位困难 用户对国产质谱仪的接受能力和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用户普遍认为国产仪器在性能和可靠性上不如进口产品,这种认知短期内难以扭转。 因此,国产质谱仪在定位上必须保持突出的价格优势,但这又限制了企业在研发更高性能产品上的投入,国产仪器厂商需要在产品定位和市场开发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满足用户对性价比的期待,又要逐步提升产品性能。 06 我们有创新突破与弯道超车机遇吗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国产质谱仪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仍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特别是在CE-MS联用技术方面,随着接口技术的改良,CE-MS分析展现出较大的市场拓展潜力,我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相关领域进行探索,例如有公司研发了利用半导体纳米技术替代传统质谱靶板的MALDI-TOF前端上样芯片,这种芯片具有特异性富集功能,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这些创新尝试为国产质谱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并且国家层面的支持为国产质谱仪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紧凑型加速器质谱仪等特定领域,国内研发团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将加速器质谱仪长度压缩到1米,传统装置的1/3,占地面积控制在30平方米左右,同时保证了基本功能性,这些成果证明了中国在质谱仪研发领域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 从当前情况看,国产质谱仪要实现真正的突破,不仅需要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还要在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同时,企业需要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寻找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方向,逐步改变用户对国产仪器的认知,最终实现国产质谱仪的全面发展。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