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终于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文|魏江翰 编辑|刘聪 题图|Pixabay 不久前,体外诊断行业又迎来了一波风口。 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点出未来的新冠肺炎监测模式是“抗原筛查、核酸诊断”,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生化诊断和POCT是体外诊断行业主要的细分领域。按这一划分,抗原检测属于POCT(即时诊断),在持开放防疫政策的西方,已经火了好一阵。 差不多方案印发的一个月前,辉瑞口服药Paxlovid仅耗时两个月光速获批;这次抗原检测宣布放宽后没多久,新出的第9版新冠诊疗方案也将检测中的CT值从40下调到了35,意味着在原先阳性标准内,一批传染性极低的无症状感染者将不被再当做病例。 这一系列配套操作不禁惹人猜测,已经持续两年多的“动态清零”政策,可能出现了向“可控放开”转变的信号。 过去两年,中国体外诊断企业一面源源不断接着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新冠核酸检测)的订单,一面忧患地寻找疫情消退后的“第二增长曲线”。生化诊断在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占比逐年衰退,血糖监测市场也已趋于饱和,剩余细分赛道中,能接过接力棒的可能只有POCT。 POCT译为即时检测,或是床旁检测,指的是舍去实验室检测等复杂程序,在采样现场即时分析,快速得出结果的一类检测方法。 综合Frost & Sullivan、BIS Research数据,在疫情席卷全球之前,中国POCT市场规模为19亿美元,在体外诊断市场占比约15%——前者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后者不足美国的一半,但中国23%的市场增速,约是美国的三倍。 如今新冠抗原检测为POCT带来了更多热度,多少有几分当年PCR核酸检测风光无两的影子。两年前,第二版新冠诊疗方案中核酸检测成为“金标准”,NMPA应急审批通过之江生物、捷诺生物等4家企业的核酸检测产品,开启了行业两年新增19家A股上市企业的盛况。 单就新冠一疫而言,POCT难以复制分子诊断的巨大成功。新冠只是POCT发展中的一块踏板,未来POCT更广阔的舞台将是心血管和其他传染类疾病。 未来,在这些舞台上,POCT的市场份额将会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先发者获丰厚的现金流积累;而这将是企业间技术竞争,行业国产替代的筹码与底气。 01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