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以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组成鼻咽癌协作小组,在全球著名肿瘤专业杂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并被选为当期亮点文章(Highlights)(影响因子:10.2)。该研究开展了一项基于诱导化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个体数据的国际多中心合并分析,在国际上首次确定诱导化疗具有确切疗效。
2018年5月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 Cell Research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食道小细胞癌基因图谱”的文章(影响因子:15.4)。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食道小细胞癌(SCCE)的基因组图谱,揭示了食道小细胞癌中基因组水平的改变,为更好地理解食道小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和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18年8月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刘孟忠教授牵头的NEOCRTEC5010研究——新辅助放化疗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于正式发表于全球顶级肿瘤学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以下简称JCO)(影响因子:26.3)。这也是JCO创刊以来,首次由中国医生主导完成食管癌临床研究成果在该杂志发表。
2018年9月2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消化疾病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GUT 杂志(影响因子:17.016)上在线发表了一项重磅原创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血液循环肿瘤DNA(ctDNA)无创液体活检可揭示HER2阳性胃癌患者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分子图谱和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模式,为更好地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持续的ctDNA检测可动态监测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发生,并揭示其潜在的耐药机制,为肿瘤下一步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用的线索。
2018年10月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贾卫华教授团队牵头联合鼻咽科陈明远教授团队、放疗科孙颖教授团队,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Jianbing Mu教授和YinYao Shugart教授的关于“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的遗传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 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影响因子:11.2)在线发表。
2018年11月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柯尊富主任医师肺癌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10.19)发表重要原创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探索发育组信号通路在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中的作用,并探寻与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的分子,以期为此类预后差的病人提供新的治疗靶点。该原创性研究构建了一个由CTNNB1、SOX9、DVL3和Wnt2b组成的预后相关classifier(CSDW)。依据CSDW classifier,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可被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且高风险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差于低风险患者。进一步经过验证分析表明,CSDW classifier被证实可作为预测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可靠工具,同时为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18年11月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最新的一项肿瘤免疫重磅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四大医学综合期刊之一的 The BMJ 杂志(影响因子:23.26)上在线发表。
2018年11月9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10.19)发表重要原创研究成果。 膀胱癌是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膀胱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化疗早期能使肿瘤缩小,但后期因出现化疗耐药而导致肿瘤再次复发和无法控制,因此化疗耐药是膀胱癌复发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临床的关键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耐药和复发的关键。因此,阐明膀胱癌干细胞调控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寻找特异性干预靶点是膀胱癌研究的核心问题。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lncRNA LBCS在膀胱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化疗耐药中发挥重要的抑癌基因作用,上调LBCS能抑制膀胱癌成瘤和增加化疗敏感性。LBCS-hnRNPK-EZH2-SOX2调控轴有望成为干预膀胱癌化疗耐药的新治疗靶点,本研究为靶向膀胱癌干细胞治疗和提高膀胱癌化疗敏感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2018年11月2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影响因子:50.17)在线发表了一篇综述长文。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率一直在逐年上升。虽然近50年来对许多癌症类型发展的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现有的癌症治疗模式仍然未能实现对肿瘤的全面控制。随着Paget提出的“种子与土壤”学说被广泛认可和延伸,肿瘤微环境作为“沃土”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的关键作用已在多种癌症中得到证实。过去十年中,关于“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大量知识促使科学家们研究一种新型癌症治疗范式——靶向肿瘤土壤。然而,肿瘤微环境成分复杂,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如何准确筛选靶标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是基础环节,也是关键步骤。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常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间质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提示CAFs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宋尔卫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为了帮助CAFs的功能意义和分子机制被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者们进一步认识和更全面地了解,该综述论文在国际上首次对CAFs的生物学特征、细胞起源、表型可塑性和功能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深入阐述了CAFs与肿瘤细胞和其他间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何种角色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等过程,重点讨论了如何靶向或利用这些细胞进行癌症的治疗,以及CAFs靶向疗法引入临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之,宋尔卫教授团队首次系统综述了靶向CAFs改造肿瘤微环境以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对加速CAFs这一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1月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牵头的国际研究者团队在全球顶级肿瘤学专业期刊 Annals of Oncology(影响因子:13.9)发表头颈部肿瘤免疫分型重磅研究成果。头颈部肿瘤是世界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10.9万,死亡病例5.6万,发病率/死亡率都位居所有肿瘤前十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此外,因为我国头颈部肿瘤早诊率低,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前5年生存率仅约60%,而晚期患者甚至仅为20-30%。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引领了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并获得2018诺贝尔奖。免疫治疗改变了目前头颈部肿瘤治疗的局面,给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然而,免疫治疗有效率仍然较低,如何进一步筛选免疫治疗有效群体,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最优免疫综合治疗策略,是精准医疗时代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免疫治疗研究的一大热点。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建立了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头颈部肿瘤免疫分子分型体系,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指导精准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