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随着液体活检在全球关注度的持续上升,其中的CTC捕获技术已被公认为精准诊断的技术难点之一。而在Demohealth2016创新医疗创业大赛中,纳奥生物的“Nextctc循环肿瘤活细胞捕获仪项目”斩获一等奖,无疑是对捕获技术发展的又一次勉励。日前,火石创造带着对CTC产品创新的诸多疑问采访了纳奥生物创始人亓立峰博士。
创新产品发展历程: 2010年,纳奥生物开始基于纳米捕获技术的肿瘤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技术平台研发。 2012年,纳奥生物实现在CTC捕获技术领域的突破。 为实现CTC仪器自动化检测,纳奥生物投入上千万元研发经费,历时五年完成Nextctc循环肿瘤活细胞捕获仪器、一系列肿瘤早期诊断基因检测试剂盒研发及技术优化、升级; 基于纳米技术平台,CTC、ctDNA、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外泌体等检测技术都已开展 而CTC产品在今年5月顺利升级,获得了药监部门的准入许可。 火石创造对话亓立峰 创新——寻找具象差异 火石创造:贵公司的CTC产品今年5月获得药监局批准,这个产品与其他捕获技术有什么不同? 亓立峰:CTC捕获至今为止有三代技术,我们是属于第三代——非抗体依赖的捕获技术,可以对CTC进行后续药敏实验以及单细胞测序试验,是目前唯一能实现CTC再生培养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技术平台,这也是我们与其他技术不同的地方。 火石创造:怎样理解可再生培养技术? 亓立峰:可以理解为捕获的循环肿瘤细胞保持了很好的细胞活性,因此可进行再生培养,进行后续药敏实验以及单细胞测序等分子检测实验,从而实现肿瘤精准治疗。 关于细胞活性判断,你可以从细胞的状态去验证,也可以做细胞培养,看它有没有存活。 火石创造:目前也有一些专注于CTC的公司,比如有的在做纳米磁珠技术,你们的优势和区别在哪? 亓立峰:CTC捕获技术平台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 第一代CTC捕获技术主要包括以Cell Search为代表的EpCAM抗体磁珠阳性富集法和90年代出现的ISET过滤膜法。这类技术因为难以保持CTC细胞活性,抗体磁珠阳性富集法只能捕获EpCAM表型的CTC细胞,而ISET过滤法则会漏检小粒径肿瘤细胞,因此均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第二代CTC捕获技术结合了纳米磁珠及微流控技术,这样的改进对性能有所提升,但它本质上也没有摆脱对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捕获依赖,抗体捕获依赖势必会漏检其他表型。因为CTC是一个异质性非常明显的细胞群体,它的表型有16种,如果依赖其中一种或几种细胞标记物,都会漏检其余生物标记物阳性的细胞。 我们主导开发的第三代CTC捕获技术——Nextctc技术平台,结合了国际领先的纳米技术和微流控技术,创新地实现了非抗体依赖的CTC活性单细胞无损捕获,最大限度捕获上皮来源、间质来源以及干细胞来源所有表型循环肿瘤细胞。 火石创造: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具体的改变是什么? 亓立峰:我们在流式细胞分选的基础上通过方法学做了一些改变,采用微流控技术及纳米技术分离肿瘤细胞,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生物特性和物理特性进行高效分离。 火石创造:用你们的产品做检测大概需要多少血?跟其他产品有多大的区别? 亓立峰:一般需要3ml到7ml血液。如果只是做细胞计数,那就是3ml;如果做后续的单细胞测序或者PCR分子检测,我们建议用6ml。与其他产品区别在于后续检测项目独特性和广泛性。 不忘创业初心——满足临床需求 火石创造:当初怎么会想到做非抗体依赖的检测技术? 亓立峰:最初的想法是从临床需求出发的。我们认真分析了CTC捕获的相关技术,虽然第一代CTC捕获技术早在2012年已进入国内,但市场上并没有推广开来,临床并没有很好地认可这个技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有两个原因: 第一、CTC漏检率高。 在肿瘤发病早期以及复发初期,血液中肿瘤细胞数量很少,这就要求CTC捕获检测技术足够灵敏,不能漏检。抗体捕获的漏检率高,检出率低,它只能捕获某一种来源的CTC,没法对病情进行及时及全面的评估,所以我们选择做非抗体依赖,首先就避免了通过单一抗体捕获导至的漏检。 第二、捕获的CTC没有细胞活性。 判断一个技术的好坏应该看这个技术能不能满足临床检验的需求,能不能提升肿瘤患者的早期检出率及治愈率,这两点决定了我们选择哪一种技术来捕获CTC。 而我们选择的非抗体依赖捕获技术完整地保持了细胞的活性,为对后续CTC分子诊断、药敏试验、单细胞测序创造条件,为肿瘤患者提供最核心的用药指导临床价值。 创新技术的难度&壁垒 火石创造:你们在技术研发的过程当中遇到过哪些难点? 亓立峰:第一个难点是捕获纯度,就是背景细胞干扰因素;第二是稳定性,整个技术的稳定性、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标准化。 这是技术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我们做了很多研发工作来进行流程的标准化。 火石创造:你们的产品已经上市,您会担心它被复制吗? 亓立峰:产品一旦上市,难免会遭遇被复制或被模仿的风险,但我们已经做了很好的保护: 第一是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二,技术的稳定性、临床效果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工艺摸索和临床验证,这本身即是一个技术壁垒。另外,我们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围绕肿瘤液体活检进行持续技术升级。 从这三个角度来讲,我们非常有信心在肿瘤液体活检细分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产品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火石创造:目前你们的仪器能做哪些诊断? 亓立峰:目前我们能实现对各类实体瘤循环肿瘤活细胞的无创捕获检验,主要包括肺癌、乳腺癌、肠癌、胰腺癌、肝癌等肿瘤临床诊断及基于CTC的个性化用药基因检测,同时能够实现对肿瘤原发灶的鉴定。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肿瘤细胞捕获平台,临床诊断只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用药指导及新药开发部分,因此我们会基于基因水平及细胞水平建立一个大的样本库。这个样本库可以作为抗肿瘤新药筛选平台,筛选一系列肿瘤治疗靶点。 火石创造:检测产品目前的临床符合率是多少?相应的样本量是多少? 亓立峰:临床符合率的问题要由不同的肿瘤类型决定,现在我们临床研究比较多的像乳腺癌、肺癌、肠癌、胰腺癌等符合率都非常高,一般在90%以上。有一些病例我们还在追踪,比如部分I期病例还需系统性地做前瞻性研究。 主要样本来源于一线三甲医院临床研究单位肿瘤患者临床样本。我们后续还会在其他地区做一些推广,计划在未来3年内实现10万人份肿瘤患者临床早期诊断及个性化用药指导方面检测。 合作与发展方向 火石创造:目前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合作方? 亓立峰: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我们已经与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要包括UCLA、奥地利国家研究院、海德堡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 临床资源方面,我们目前主要与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合作,已合作的医院有30多家,主要在北上广、江浙地区。 我们会先在前期对药物靶点进行筛选,后期我们再跟药厂接洽。 火石创造:跟药厂合作有一个可预见的时间吗?药物靶点需要筛选到什么时间? 亓立峰:目前其中一个药物靶点的临床前实验已经完成,正在考虑与制药公司探讨合作可行性。 我们前期的重点仍在于检测平台的产品开发,作为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的平台及为后续新产品、新药开发提供现金流。 火石创造:你们同时关注CTC、ctDNA、外泌体三个领域,后续的发展方向会有侧重吗?对疾病的研究会有偏向吗? 亓立峰:目前我们会侧重CTC和ctDNA领域。关于肿瘤病种我们没有去限制,目前我们做得最多的有乳腺癌、肠癌、肺癌、胰腺癌。 肺癌、肠癌、乳腺癌在国内的发病率均排在前三位;而胰腺癌是最难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肿瘤,也是我们在重点突破的领域。 火石创造:CTC技术未来能够做到早期筛查吗? 亓立峰:早期筛查从技术角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I期相对来讲是早期,目前Nextctc 在肿瘤I期的检出病例占不同发病阶段总样本的10%左右,I期检出率还需范围更广的数据统计。 早期筛查的难点在于:第一、健康人群在早预防、早诊断方面意识的提升;第二、政策法规的许可。 首先,可能大家都认为肿瘤非常可怕,也需要早期检测防治,但并不知道哪种技术是可靠的、得到临床认可的,而现在临床也并没有把CTC向肿瘤筛查方向推动,还需要临床领域认可和普及。 第二是政策方面的引导与支持,肿瘤早期筛查可能会有一部分漏检病例,因为所有的早期筛查都不可能100%。只有建立完善肿瘤筛查体系,并落实到位,才能够提高肿瘤早期检出率和治愈率,这也是欧美国家肿瘤早期检出率高原因。因此,需要相关的行业标准及政策制定,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收费与融资 火石创造:目前的仪器和设备有没有收费标准? 亓立峰:CTC临床检测每个地方收费都不一样,由各地卫生部分单独申报临床收费,相关政策也需要在定价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引导。 火石创造:下一轮融资计划将在什么时候?计划融资多少?资金将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亓立峰:2017年上半年计划融资6000万人民币。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渠道资源的战略投资而非简单的财务投资。 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产品报批、市场推广、团队建设这三方面。肿瘤新药研发平台构建以及基于CTC液体活检大数据研究也将是我们重点研发投入领域。
来源:火石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