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产业园区 查看内容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1-11-29 16:07| 编辑: 鹏哥| 查看: 508| 评论: 0|来源: 百度百科

摘要: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地处广州市东部。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统称“广州开发区"),实行“ ...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地处广州市东部。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统称“广州开发区"),实行“五区合一”的管理体制。 
为加速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7年广州市政府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形成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和民营科技园组成的“一区多园”的新格局。开发区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投资环境优越,诚挚欢迎有识之士共盟发展!
2018年12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2。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从1984年到1989年的建设初期实现了较大发展,奠定了依靠自身积累实现滚动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共十四大以来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广州开发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引进外资为主,兴办工业项目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方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建区初期的建设成果和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开发区特点和规律的发展新路子。
1991~2000年的10年间,广州开发区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不断增创体制、开放和环境新优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发展成为一个投资环境比较完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园区,逐渐成为境外投资者登陆国内市场的桥头堡和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跳板,较好地发挥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作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广州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开发区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把握机遇,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体制、资源等优势,积极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8年12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2。 
2020年1月17日,入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前30名。 
2020年12月29日,被确定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广州开发区通过与广州高新区合并,设立出口加工区,建设东区、永和经济区和广州科学城,使区域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面积由建区初期的9.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88.7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规划”,进行大规模区域开发建设。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1.18亿元。广州开发区已经从建区初期单纯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逐步进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做好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并重视以人为本,做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综合型经济园区的建设时期。
在区位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00年底,广州开发区已建成可通车道路136公里,区域内有夏港大道、罗南大道、永和隧道、永和大道等主干道连接各片区。其中,1997年投资1亿元建设的永和隧道竣工通车后,永和经济区至西区的距离由原来的28公里缩短为16公里,永和经济区至广深高速公路的距离由原来的16公里缩短为6公里。主干道路的建成,使区内交通十分便捷,从西区到东区为15分钟车程,到永和经济区为30分钟车程。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努力开拓水路运输通道。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开发区于西区设立了国家一类口岸——穗港东江客运口岸,开通广州开发区至香港中港城的海上高速客运航线,准许中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停靠,口岸已成为广州与国际市场联结的一个重要通道。
在工业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供电、供水、供汽、排水、排污、电信系统日趋完善。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自有发电能力67.7万千瓦,建有专用配电房19座;建成2个供热厂,每小时供汽能力达38吨;供水管道达130公里,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建成排水、排污管道560公里。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区内电信系统,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8万门,建成了EDI(数据交换)网络中心和广州开发区局域网、广域网,并与国内外电脑网络连接;建有电传、数据传输、图文传真、移动电话等直通世界各地的通信系统及标准化邮局,提供国际国内EMS等多种邮政服务。
在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西区已经形成青年路、普晖村、金碧等多个配套比较完善的生活居住小区,形成了区域商贸、居住中心。已经建成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文体中心等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区域内建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和幼儿园,设有广州开发区医院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的生活服务。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目标,以创建“绿色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工作,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各项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合格执行率为100%;至2000年止,有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认证。注重抓好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治理,一方面加快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西区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3万立方米,全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均大于85%;另一方面,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设立了区环境监测站对区内环境进行监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行环境治理的同时,广州开发区大力营造优美环境,以增强和提高广州开发区的吸引力及文化品位,开展了区容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和文明小区建设。2000年,全区共有永久绿地50.5万平方米,整体绿化面积已达30.7%,绿化覆盖率达35.5%。1997年,广州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开发区投资环境50强单位”。2001年,友谊路等5条道路被评为市容样板路,同年,广州开发区获得“广州市‘三年一中变’优良单位”称号,区域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广州开发区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市场接轨,努力建立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始终如一地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
按照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州开发区推进了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开发区先后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
1993年,按照“党政职能有机结合,专业管理到位,综合协调到局”的思路,对两委机构进行改革,使人员编制精简34.5%,机构精简60%,并设立了40个中介机构,构成较完整的服务管理监督体系。1998年,广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机关共设八个部、局、办;到2001年,管委会机关又顺利完成了机关及群团机构改革,机构精简23%,人员编制精简31.8%。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中介”的管理格局。1998年以来,通过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合署办公,构筑了“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机关运作效率。
此外,广州开发区还对项目引进、企业筹建等管理、服务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投资服务体系。1997~2000年间,广州开发区每年开展一次“我与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整改活动,大力倡导“为投资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推行优质服务承诺制和黄牌警告制度,加强监督。为提高投资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先后成立了企业筹建办公室和“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建立了“三会”制度,即企业筹建现场办公会、企业筹建现场协调会、企业筹建指导会,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企业筹建提速。
广州开发区一直坚持“立法先行、依法治区”的原则,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全区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保护。
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依据《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结合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管理和涉外经济工作的要求,出台了100多项涉及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筹建、科技发展、土地使用、劳动保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了较为系统的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同时,为适应法制管理的要求,成立了公安分局、检察院和法院,逐步加强公、检、法机关和队伍建设。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方面,指导、督促行政执法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围绕征地、拆迁、处置闲置土地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工作,跟踪、监督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尤其是行政处罚行为,通过建章立制、整顿队伍和参与具体的执法活动,提高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积极开展了普法工作,顺利完成了“二五”、“三五”普法任务,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的普法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注重在法制环境下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对建筑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管理和建设,市场秩序得到整顿,市场运行逐步规范。
广州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制定招商政策,采取有效的招商手段,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的大财团、大企业、跨国公司到区内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区外商投资呈现国别多、投资大、结构优、效益好的发展格局。
1991~2000年广州开发区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55.6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35亿美元。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广州开发区投资设厂,在广州开发区投(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282家。广州开发区利用外资占全广州市的比重逐步提升,其中,2000年广州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按注册资本计)4.72亿美元,占广州市合同利用外资的28.88%,实际利用外资4.84亿美元,占广州市的15.54%,广州开发区逐步成为广州利用外资的重要基地。
外商投资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0年,广州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317.84亿元,占广州开发区总产值的93.78%,当年拉动广州开发区工业经济增长27.22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起着明显的支撑作用。在1997~1998年度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综合评价中,广州开发区的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仙妮蕾德(广州)有限公司、宝洁纸品有限公司、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松下?万宝(广州)空调器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不断加大对科技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1994年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每年800万)和科技奖励基金(每年300万),以优惠贷款和奖励的形式扶持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区财政于1999、2000年连续两年安排共2亿元配套资金扶持区直属国有总公司引进或参股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制,与广州市科委组建了广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用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至2000年止,广州开发区建成了中国科协广州科技园、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为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成果提供孵化服务,并先后孵化出一批项目。广州开发区还与国家科委合作建设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的重点实验室——国家863/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从1998年开始,广州开发区成功协办了3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并创办了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2000年,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面积已达14000多平方米,入园留学生项目累计54个,部分已经开始产业化生产。
广州开发区引进了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大企业和研发中心,如台湾光宝集团、美国捷普电子、伊利安达电子等。区内著名的跨国企业如美国的P%26amp;G公司,法国的汤姆森公司、香港依利安达公司等也在广州开发区设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2000年1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广州开发区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开发区大力扶持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广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如迪森热能公司、广洋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在广州开发区逐步发展壮大。
广州开发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开发了一批享誉国内外市场的高新技术主导产品,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广州开发区累计审批先进技术企业54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兴办了一批包括激光医疗设备、人工心脏瓣膜、现代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开发、高密度多层电路板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开发出20余类60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有200多种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行业的奖项。
广州开发区致力于强化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政策手段进行经济、社会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调控体系。先后研究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规定》等管理规章,理顺投资关系,明确职责,加强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全面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了投资效益。
广州开发区在广州市率先进行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办法》,变行政划拨土地为有偿有期使用土地。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并按用地性质分类管理;放开了土地二级市场,进行了土地向外商转让和成片开发的探索。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多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措施,成功地对一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其中恒运热电厂、金通公司、明珠电厂被正式批准为股份制企业。加快了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步伐,通过划拨资产、借改投、发放企业扶持金等方式,集中扶持一批经营效益好、管理机制健全的直属总公司,对能总和物总实施了转制重组。先后对经营不善的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广州宜发公司等多家总公司进行了停业整顿。到2000年,直属国有总公司由原来的17家减少到9家。
另一方面,对近20家国有小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一批二级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改制,完成了广州市下达的国企转制三年脱困等四项指标任务。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方面,广州开发区对直属总公司加强了监督管理。逐步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充实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并向直属企业派驻了财务总监。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对直属总公司领导实行了总经理年薪制;深化了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全员劳动合同制已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工作在企业实现了全面覆盖。
广州开发区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对近40个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的性质进行重新认定,按财政体制进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的制度。其他各项配套改革也成效明显,建立、健全了人才与劳动服务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00年,广州开发区参加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9049人、38204人、38335人和38362人。
广州开发区致力于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在区内建立了保税仓,对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保税工厂制度,建立了物资生产资料市场,成立了广州开发区外汇管理支局和外汇物资商场,开拓了证券市场;经人民银行批准,广州开发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营业部于1991年8月正式挂牌营业,从事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业务。
1991~2000年,广州开发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7.07亿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94亿元,人均已达21.68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乃至全市水平;工业总产值(现价)1542.34亿元,年均增长40.53%,到2000年达到338.90亿元。其中,“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为509.97亿元,为“八五”时期的3倍,“九五”时期工业总产值(现价)1242.69亿元,为“八五”时期的3倍。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0年,工业产值(不变价)超亿元的企业有64家,仅前20家就实现工业总产值247.26亿元,占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的59.82%;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7家,实现工业产值160.5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38.84%;全区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2万元/人。1991~2000年,广州开发区累计实现税收161.94亿元,年均增长45.65%。
广州开发区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在经济发展“先走一步”的同时,始终注意把广州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积极发挥对地区经济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0年间,广州开发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为加快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1998年,广州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后,极大地推动了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广州开发区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极力加快广州东南部工业建设。在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等其他各个方面,广州开发区都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帮助广州市老国有企业易地建设的问题上,广州开发区专门制定了扶持政策,从地价、税收让利到协助国有企业嫁接外资、利用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广州开发区进行易地改造的市区老企业大多数都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比如,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引进美国P%26amp;G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办法,对广州肥皂厂原来生产的日用化工用品加以创新,生产出新一代的清洁用品,促进了广州肥皂厂乃至整个广州地区清洁用品的升级换代。宝洁公司又入资参与广州浪奇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生产,使广州市的日用化工行业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了改造。类似的成功改造企业还有百事-亚洲汽水有限公司、卡夫广通食品有限公司等。
此外,随着广州开发区事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快,区内黄埔新港的吞吐量稳步上升,与广州开发区毗邻的黄埔区、增城市以及东莞市麻涌镇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商贸、旅游、房地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广州开发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广州开发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不断的摸索,广州开发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广州开发区注重结合实际,制定了各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划,先后组织学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结合贯彻中共十四大以来中央、省、市的各项重大政策,强化了党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学习。
积极探索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建设,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制度,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全区符合成立党组织的外资企业基层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
广州开发区不断加深干部职工对党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警觉性。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人事管理,把干部任免作为重要的监督手段,并定期组织考核、民主评议和测评,进行任期审计。
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开发区就实施了“科教兴区”战略,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逐步建立、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全区基础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2000年,全区共有在校中学生967人,小学生1327人,在园幼儿558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117%,541%,244%;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开发区中学和区幼儿园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园),第一小学也成功晋升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区中学升大学率为95%。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区党校、培训中心、工商管理学院、科技专修学院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引进国际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人才需要,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着力培养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加强对区内在职、上岗技术工人的培训,成立科技专修学院,建立广州开发区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初步形成了有广州开发区特色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制定了《广州开发区职工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对机关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进行在职培训。在政府投资办学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办学势头喜人。
广州开发区医疗卫生事业在这10年间取得了稳步发展,广州开发区医院于1996年通过了广州市爱婴医院的评定,并投资1.5亿元对医院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到2000年,广州开发区医院有各类专业医务人员194名,医疗病床300张。与国家卫生部合作兴建的中国南方生物诊疗中心基本建成,新增病床200张。
在区域文化建设方面,广州开发区提出了“开拓、求实、廉洁、效率、文明”的十字区风,开展了评选广州开发区十大优秀青年及十佳外来青工、广州开发区创业者和新功臣等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开发区人精神。区内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诗文协会等等,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有广州开发区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开办了《广州开发区报》和闭路电视中心,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同时,推广区域形象识别系统(CIS),增强了干部职工对广州开发区的区域认同感和凝聚力。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共青团组建率分别达到97%和74%。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建了打工者艺术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打工者业余文化活动,外来工的教育、管理、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得到很大推进。
开发区一直坚持实施“人才战略”,把干部队伍建设和引进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人事干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敞开大门,招贤纳士,选贤任能,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至2000年底,区党委、管委会机关、团体、直属事业单位有在编干部1240人。其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488人,占39.4%;研究生文化程度的114人,占9%。中共党员684人,占55%。区内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64人,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745人,占51%。
广州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将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发扬建区以来一直倡导的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览全局,努力完成广州开发区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使广州开发区在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建设中,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安全、舒适、高效的投资区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国际化的综合经济区。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